警惕假“预售”真“套路”
今年“双十一”期间各大平台纷纷推出预售活动,让消费者可以提前锁定心仪商品,享受定金翻倍、直降等多重福利。然而,在热热闹闹的预售活动背后,隐藏着部分商家的促销“套路”。有不少消费者反映,有的预售商品比直接购买更贵,“尾款人”变“韭菜”,严重挫伤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预售价更贵”的套路现象,并非新鲜事物,每年“双十一”期间都有此类消费投诉。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在“十大消费投诉热点”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报告指出了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的五大问题,其中包括商家对“最低价”宣传不实,商家宣传预售商品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
“预售”作为一种营销模式,确实有一定优势。消费者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商家不仅能够提升销售额,还能增强用户黏性,缓解库存压力,从而实现消费者与商家“双赢”。个别商家将“预售”变成“套路”,耍小聪明赚快钱,不顾吃相“割韭菜”,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商家自身信誉,最终结果是“双输”。
针对这种情况,市场监管总局于10月28日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全链条优化促销规则,确保活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预售模式本身,只要双方自愿,本无可厚非,但必须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商家若希望在“预售”市场中寻求增长,必须关注消费者本身,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赢得市场靠的不是套路和“耍小聪明”,而是真心和诚信。只有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在销售中少一些“套路”,真促销、真实惠,与消费者互利共赢,提升消费者体验感、满意度,才能真正换来消费者的忠诚度。
□徐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