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定海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项目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1月09日 A2 版)

  本报讯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行政处罚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项目经专家评审通过验收。
  去年以来,定海区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打通行政处罚信用修复线上流转渠道,通过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浙江)优化信用修复流程、提供增值提醒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领域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一网申请、在线反馈、一次办结、多网共享”,顺利完成全省行政处罚信用修复“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项目。
  建立流转中枢,让“数据跑”代替“人工跑”。以往,企业在符合信用修复条件后,需要先到处罚部门获取同意修复的意见,方能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浙江)申请修复,由于出具同意修复意见需要时间,存在企业线下多次跑的情况。试点项目实施后,通过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浙江)数据对接,在“互联网+监管”平台上开发各部门信用修复审批意见流转通道,切实解决“人工跑”问题,同时在线完成申请流程、反馈修复意见,让企业对全流程心中有数。
  提供增值服务,让“精准告知”代替“按需申请”。以往,失信企业在招投标、先进评选、资金补助、银行贷款等方面需要提供优良信用报告时,才会申请信用修复。该区通过试点项目整合各执法部门信用修复规则,引入AI智能判定算法,形成修复台账,经过数据智能推送、部门授权确认,对满足修复时限且初步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失信主体,通过“浙江企业在线”公众号完成修复申请“到点提醒”的精准告知增值服务。以数字化支撑完成失信惩戒期满提醒,既解决了人工预判耗时耗力的问题,又为失信主体提供了精准告知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优化个性需求,让“动态调整”代替“一 刀切”。在“互联网+监管”平台,该区梳理整合6条执法部门信用修复通用规则,并制作申请文书样本,同时预留各部门个性化规则、申请材料样本加载端口,为各部门法律法规完善和申请材料优化更新留出空间。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浙江)开通“容缺申请”模块,为违法情节较轻或找不到相关罚款缴纳凭证的失信主体开辟绿色通道,有效提升企业体验感和获得感。

□沈 晔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