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得饱到吃得好,食品安全从来都是受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综合性问题,涉及产业发展、民生保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上海“场场对接”护航从农田到餐桌
建国西路是最有老上海风情的一条马路,仅在这条路东段方圆200米左右就有大约5家生鲜店。今天的上海,大大小小的生鲜店铺密集地罗织在居民区附近,为市民提供天南海北的食用农产品。
作为食品输入型城市,上海80%的食用农产品来自外埠,这既为全国各地特色食用农产品入沪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市场,也给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如何更好地保障外埠供沪食用农产品安全这一课题,积极探索“场场对接”是目前上海给出的解题思路之一。
创新外延基地管理
食用农产品从源头种植养殖到最终被端上餐桌,流通链条长、涉及中间环节多,风险隐患较其他食品高。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自2023年起连续两年发布《重点监管食用农产品动态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均提出“探索‘场场对接’工作机制”,通过优化供应商目录、筛选外埠优质种植养殖基地、长三角区域合作等措施,推动外延基地管理和产销对接。由此在埠外的种植养殖基地与市内的农产品销售场地之间架起一条对接通道,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就确保了入沪食用农产品的安全。
那么,成为外延基地的条件是什么呢?以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根据其制定的《农产品基地发展及管理办法》,该公司的种植养殖基地需要符合一系列条件,才能被认定为外延基地,包括达到一定规模、建立农事活动记录、产品包装规范、农药使用符合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配备可追溯设施等能够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内容。外延基地享有优先开通进场绿色通道、优先满足场地需求等支持。这样就能够筛选出优质食用农产品入沪,良币驱逐劣币,把住“入场关”。
推进各方多元共治
目前,上海市“场场对接”还处在探索试水阶段,市场监管、商务、农业农村、交流合作办等相关部门以及批发市场、集团公司分别发挥各自优势,推进这项工作多元开展——
黄浦区属企业上海巨鹿副食品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与山东省兰陵县德聪绿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兰陵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服务黄浦“菜篮子”保供稳价战略合作协议》,由兰陵县德聪绿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上海巨鹿副食品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的标准化菜市场中设立“产销直供”专柜,日常供应蔬菜、豆类等农副产品,如遇突发情况,专柜则转变为“前置仓”,发挥保供的功能。
浦东新区上农批市场在江苏徐州试点建立了首批次规模化外延蔬菜基地,截至目前,上农批在山东、安徽、江苏、海南、云南、内蒙古等地完成9家外延蔬菜基地、27家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14家市外蔬菜供应基地建设。
嘉定区江桥批发市场为云南省牟定县农业农村局、姚安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元谋鸿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个上海蔬菜主供应基地授牌,开辟了上海和云南楚雄高原特色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据统计,以牟定县的大粒蚕豆为例,2023年冬和2024年春两季的销售额就达到了6900万元。
美天副食品公司2024年与上海崇明蔬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接签订供货合同,就订购方式、货物配送、蔬菜质量、验收标准、支付结算等做了明确规定。
探索的成效是显著的。截至2024年11月底,鳊鱼、鲫鱼两类依赖外埠的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均有所提升,其中,鳊鱼提升了17.2个百分点,鲫鱼提升了5.1个百分点。
“食用农产品‘场场对接’是去年和今年保障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的重点工作,去年主要发动各区在推动,今年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和商务部门将继续加大力度,将‘场场对接’做得深一些、实一些。”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协调处一级主任科员张露霞表示。
完善机制厘清责任
上海市有很大一部分水产品来自浙江省湖州市,每天有十几辆鲜活淡水鱼运输车穿梭于两地的高速公路。2024年9月6日至7日,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管局赴湖州开展调研走访活动,与湖州市市场监管局原则上达成“产销共管”协议。
其间,两地代表围绕食品安全监管和追溯工作开展交流座谈,走访调研了3家养殖企业,并就追溯平台及检测体系建设、溯源信息跨平台对接、水产品跨省分销、“场场对接”方案等难点问题进行讨论。
江阳水产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江阳市场)有关负责人参加了这次调研。江阳市场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每天批发的各类水产品占上海水产品销售量的80%以上,是上海乃至江浙地区重要的水产品集散中心,从湖州入沪的水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在江阳市场进行分销。
在江阳市场5号门附近有一座十分醒目的一层楼检测查验站。记者到达市场时,一辆鲜活水产运输卡车正好停在查验站前等待入场快检,只有快检显示合格后,卡车才能开进市场并在指定区域将水产品分发给市场内有供销关系的批发商。
“我们对入场车辆的淡水类水产品进行批批快检,涉及孔雀石绿、呋喃唑酮代谢物等重点指标,每年快检费用约有200万元。”该负责人介绍说,“如果宝山区与湖州市达成‘场场对接’协议,市场开办方向湖州合作基地开放绿色快捷通道,从基地过来的水产品就不必批批快检了,这就节省了一部分进场查验成本,提高了效率,对市场来说也是件好事。”但是,该负责人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担忧,如果非养殖基地甚至非湖州本地的水产品通过基地“洗白”身份后,逃过检测进入市场,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将面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风险。
宝山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科科长王乐平表示,为避免出现责任落实“真空”地带,一方面,达成“场场对接”协议的基地走入场绿色快捷通道,需要提供承诺达标合格证,合格证上附有水产品相关池塘、运输车辆的车牌号等信息,实现水产品的可追溯;另一方面,对达成“场场对接”协议且有承诺达标合格证的基地,可以逐步对进货车辆适当放宽免检,再根据货源整体情况调整抽检频次,将抽检频次设置为一个浮动的数值,好的放宽、不合格的加紧。此外,王乐平还建议,合作的基地需要对鱼塘、产量进行排摸,规避非合作基地的水产品通过免检通道进入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菜篮子工程”破解买菜难问题,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上海人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上海已经成为食用农产品最好的消费市场之一。从吃得饱到吃得好,食品安全从来都是受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综合问题,涉及产业发展、民生保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场场对接’如何把好事办好,是一个需要多方不断协调碰撞的过程。保障食品安全这条路,我们将步履不停。”张露霞说。
□本报记者 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