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国家下的食品问题与综合监管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2月25日 A3 版)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热带岛国,自由港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移民,快速发展成了以华人为主的外贸依托型移民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匮乏。然而,“花园城市”的美誉既是其为吸引外资而人为打造的自然环境优势,也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将环境和生态保护融入生活、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选择。
  作为城邦国家,新加坡的食物资源比较匮乏,海岛、移民、外贸等特色也加剧了其面临的食品消费挑战。例如,依赖进口解决粮食安全、多元文化下的食品需求不同、快节奏生活中的便捷食品和健康食品需求增加。
  从全球范围看,新加坡的食品监管一直是先进典型。根据经济学人统计的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新加坡的粮食安全状况排名一直靠前。虽然新加坡需要进口超过90%的食品,但其较低的进口关税、便利的贸易措施以及居民高收入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全球粮食安全评估和比较的四个维度除了可负担性、可获得性外,还有质量和安全、自然资源及其韧性。近年来的一些食源性事故推动了新加坡公众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并集中在第三、第四两个维度上。例如,2024年外卖食品引发的字节跳动新加坡办公室集体食物中毒造成130人患病、57人住院。同时,作为进口依赖型的海岛国家,新加坡食品供应链的韧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气候变化和全球食品供应波动带来的不确定和易受影响性。
  综合应对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新加坡的新选择,即通过《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法》,将原本分散于不同法律条文中的食品安全监管规范进行整合和更新。该立法由新加坡可持续和环境部提出,目的在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及时回应新挑战来保障粮食安全。目前,该法律提案已于2025年1月8日被议会通过,其最终适用还需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
  从《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法》规定看,一是针对食品安全,重要的监管举措是改进追溯系统,以便更高效地召回问题食品。对于违法行为,此次立法也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了适用于所有环节的各类违法行为和标准化的处罚框架。二是通过提升供应链的韧性来保障粮食安全。主要举措包括从数量和种类上增加主粮的储备;回应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食品选择,如基因编辑食品或昆虫食品;注重农业源头的可持续生产与食品安全管理计划。三是在认识到食品、健康和营养的关联性后,立法也增设了促进健康的目标。据此,健康部可通过膳食和营养的管理来促进公众健康,尤其是通过国家营养标准或膳食建议来防控慢性食源性疾病。
  最后,新加坡一直被视为美食天堂和亚洲食品技术中心。例如新加坡的小贩文化于2020年申遗成功,小贩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南洋特色的美食文化,不仅提供物美价廉的美食选项,而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络站。同年,新加坡又成为全球首个批准干细胞培养人造鸡肉上市的国家。这是新加坡为解决食品自给自足做出的选择。这些发展亦与新加坡优化营商环境,保持旅游、生物技术等领域优势相关。因此,新加坡政府持续且有力地支持着餐饮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食品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此次综合立法也是打造友好型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从业者自此可简便地通过一部法律来清晰了解自己的法定义务,特别是国内外的食品进口从业者们。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孙娟娟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