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筑牢文化自信基石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谈文化建设
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从理论上、实践上、制度上进行一系列探索创新,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建设”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代表委员们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言献策。
李燕锋:用数字技术推动城乡全民阅读
今年是“全民阅读”连续第12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图书馆馆长李燕锋就推动城乡全民阅读提出建议,呼吁构建全国统一数字化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基层服务供给。
近年来,李燕锋带领团队在贵港市建成15个主题图书分馆、70余个读书驿站,年均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超500场次,打造“荷你悦读”“荷城诗会”等20余个文化品牌,惠及城乡群众超百万人次。
扎根一线的调研让李燕锋发现,部分乡村依然存在基础设施陈旧、专业人才短缺、数字服务滞后等问题。于是,李燕锋将目光投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在贵港市图书馆率先试点“智慧云阅读”项目的基础上,呼吁构建全国统一数字化平台,让乡村学生也能沉浸式体验优秀文化。
陈澄:让文化艺术走进基层
“小剧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文化振兴、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澄表示。她今年带来的议案聚焦城镇、乡村小剧场的培育与发展,希望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参与,让小剧场成为文化惠民、艺术传承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陈澄认为,乡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条件限制,许多人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而小剧场的普及将有效填补这一空白。它是城镇及乡村文艺人才培养的舞台,是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的主阵地,还是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城镇、乡村小剧场的现状并不乐观,严重影响了小剧场的正常运营和文化功能的发挥。
陈澄表示,小剧场的普及不仅能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提供实践机会,也能为大剧院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和作品。通过小剧场的培育,可以让文化艺术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为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欧阳黔森: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长年深入基层,关注的是在国家层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进而全面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欧阳黔森带来的议案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全面赋能乡村振兴》。他认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推动乡村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振兴。
鉴于当前乡村文化在传承、人才、资金、政策执行和村民认识及参与度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欧阳黔森建议深入挖掘与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培养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凝聚各部门力量,推动乡村文化建设。通过这些举措,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助力实现乡村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兴盛的目标。
刘忠范:让历史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理想的城市应该让文化浸润城市肌理,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中焕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刘忠范表示。他建议在北京试点,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雕塑景观体系,形成古都“街巷文化”品牌,让文化气息弥漫京华大地。
“漫步巴黎街头,奥古斯特·罗丹的《思想者》雕像与雨果雕像相映成趣,这些城市雕塑不仅是艺术品的陈列,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基因的立体呈现。”刘忠范说。他认为,北京是文化之都,亟须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雕塑景观体系,让历史人物从典籍中走出来,在城市中重生,在生活中再现。他建议,在一条条街巷,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雕塑,让历史和文化从玻璃展柜中走出来,走进百姓生活,拉近大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借由这种展示,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历史,接受文化熏陶,筑牢文化自信基石”。
□本报记者 李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