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迈向二维码追溯的先行经验
从制度缘起来说,追溯要求每个环节的生产经营者实现向前一步的溯源与向后一步的追踪。通过环环相扣,最终串联起从农场到餐桌的物品流、信息流、责任流。借此,生产经营者可以管理自己的供应链,监管者可在应急管理时督促召回问题产品,精准定位责任人。在反复探索中,浙江省宁波市基于GM2D(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的食品追溯兼顾了国家的制度要求、地方的创新追求、企业的成效需求以及国际的竞合谋求。
根据食品安全法律,食品追溯建制的分工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创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监管部门则是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这一全程不仅是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从农田到餐桌的协作,也包括市场监管部门与海关部门从港口到餐桌的合作。在浙江成为全球首个GM2D示范区的背景下,宁波正是利用了国际大港和进出口贸易的区位优势,推进进出口商品GM2D的应用。诚然,GM2D由政府搭台推动,但食品企业已有通过技术手段将追溯体系信息融入二维码的实践。比较而言,这一信息披露方式可以整合更多食品信息、便于消费者识别与获取。
从商品的“身份证”到国内外的“通行证”,GM2D码应用的食品范围首选了红酒、肉类这些高价值的进口食品,为企业的产品信息、产地追溯、防伪验证、企业宣传提供了聚合式的信息加载与披露。同时,在综合地方产品追溯方式,提升出口潜力方面,本地食用农产品的GM2D原产地码也已经发布,实现了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再到出口各环节的跨部门数据贯通和全链条数据溯源。
GM2D的应用发展不仅是本地部门协同与公私合作的成果,也离不开宁波市市场监管部门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产品开发运营部门的合作。后者可为前者的二维溯源码融接国际规则提供方向性指导。于进口流通而言,如果仅是一城的探索实践,那么进口企业可能会狭义地将其理解为地方自创编码,赋码进口食品会加大成本,不如转走其他口岸;于出口贸易而言,这样的理解更限制了企业应用GM2D码的意愿,担心贴码产品得不到国际认可。
在上述问题导向下,中国与巴西牛肉的贸易合作和建立全球追溯标准的巴西输华牛肉供应链跨境追溯体系可为扩大GM2D的影响力提供契机,也是宁波市市场监管部门探索与中方磋商代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展合作的初心。事实上,由于一维码无法满足对产品信息透明度、可追溯性和身份验证的需求,全球供应链正在转向可以加载更多信息的二维码。正因为如此,国际物品编码组织发起了一项名为曙光计划2027的全球性倡议,要求企业采用二维码,提升产品数据的准确性、可追溯性和透明度。目前,该计划已在代表全球88%国内生产总值的48个国家进行测试。
宁波市市场监管部门对二维码追溯的探索,既体现了洞察先机的明智性与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性,也为国家面向真实世界的追溯监管完善提供了参照。这些先行经验已总结于《进口食品追溯二维码应用规范》这一地方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和地方政府重视二维码在信息追溯方面的作用,加之全球层面将向二维码转变视为产品识别的全面现代化转型,地方标准走向全国乃至全球也有了新的可能。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孙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