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误入直播带货虚假宣传陷阱的思考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3月25日 A3 版)

  近期,某社交平台坐拥千万粉丝的带货主播“麦琪啦”,因在直播间对某些“神药”进行虚假宣传深陷舆论风波,这一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网红直播带货领域潜藏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高度关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平台规则不透明、直播电商乱象等问题成为热议的焦点。为何主播频频翻车,应采取什么样的监管措施,怎么才能做一个理性、聪明的消费者?笔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梳理。

主播“翻车”缘由复杂
  无须检验结果,不用望闻问切,只要几分钟,消费者就能在主播的引导下完成从“症状咨询”到“下单买产品”的全过程。在电商直播产业呈燎原之势蓬勃兴起的当下,网络主播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出众的口才,已然成为消费市场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走向。
  然而,当商业利益的诱惑一次次冲破法律的堤岸,直播营销人员言行失范、利用未成年人直播牟利、平台责任履行不到位、虚假宣传和数据造假、假冒伪劣商品频现、消费者维权取证困难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便纷至沓来。
  梳理之前案例笔者发现,主播带货频频“翻车”原因复杂,为了追逐高额佣金和流量热度是主要原因,部分主播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抓住观众对健康的渴望以及对主播的信任,涉足相对敏感的大健康领域,在缺乏基本医学知识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仅凭厂商提供的夸大其词的宣传文案,便在直播间里传播虚假信息。
  还有部分主播在选品上专业性不足、责任感缺失,未对所推广的商品进行严格评估,便在直播间言之凿凿、各种承诺。比较典型的是去年的“东北雨姐”木薯粉条和“小杨哥”月饼事件。
  最后,直播带货销售链条长、主体多、隐蔽性强,涉及法律法规较多,监管难度大。虚假宣传表现形式多,消费者容易受到误导,这些因素导致部分主播存在侥幸心理。

规范秩序 保障权益
  平台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的代表,其健康有序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其快速崛起,一些诸如平台规则不公平、直播电商乱象频出等问题也浮出水面,给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带来不小挑战。
  今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就平台经济发展中直播电商乱象频出等热点问题,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的监管措施,积极回应市场关切。
  罗文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迅速,在方便消费者购物的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问题,主要问题就是部分主播恶意炒作、搞虚假营销,假冒伪劣产品现象比较突出,消费者反映强烈。针对上述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将坚持以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将压实平台的审核责任,加强产品质量的专项抽检,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不断提升网售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今年也将制定出台《直播电商监管办法》,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有效规范直播交易行为。

保持理性 及时维权
  面对当前直播电商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现象,消费者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保持理性思考。面对网红推荐的各种“神药”,消费者应保持理性和冷静,不盲目跟风,多一份审慎与质疑。在决定购买前,主动搜索产品的第三方评价、其他消费者的体验反馈以及专业评测。不要仅依赖单一来源信息,尤其是明显具有推广性质的内容。
  二是检查产品资质。确保所购产品具备合法有效的生产、经营许可证、注册批件、营业执照等必要文件。当涉及健康相关的产品时,务必先向医生或相关从业人员寻求意见建议,帮助判断该产品是否适合个人情况。
  三是关注官方提示。定期关注市场监管部门或其他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消费警示和公告,了解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产品及其问题。学习并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比如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
  同时,消费者一定要保存好购物凭证、发票、保修卡等重要资料,一旦出现问题便于维权。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或者虚假宣传等情况时,可以通过正规渠道投诉举报,例如拨打12315热线电话,或者向消费者协会求助。积极参与各类消费教育活动,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也要将正确的消费观念传递给家人朋友,共同构建健康的消费环境。

□熊柳欣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