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链条信用监管新生态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用监管已成为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但是,目前还存在信用画像不够准、分类管理不够细、修复流程不够快、评价标准不够统一等问题,就像链条上的几个卡扣没接好,影响了整体监管效果。要让信用监管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打通数据归集、分类管理、修复服务、评价制度四个关键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管闭环。
给企业画张立体“信用像”。要精准评估企业信用,首先得有鲜活的数据支撑。深圳市市场监管局龙岗监管局打造的“信用哨兵”系统,通过整合各部门数据,可以快速识别95%的经营异常企业。江苏省泰州市把18个部门198类数据“穿成串”,构建从基础信息到经营动态的立体画像,把企业信用分成A、B、C、D四档,给企业进行“信用体检”。要让这张画像更逼真,还需要整合税务、环保等更多数据,打通数据“孤岛”,用AI技术不断优化算法,同时建立数据纠错机制,避免“误诊”。
给监管装上智能“导航仪”。浙江的“精准监管”智能体,就像给执法人员配了导航系统,可以针对食品、外卖等不同行业定制监管方案。全省99.8%的检查都采用“信用+随机”模式,给守信企业贴上“免检标签”,让失信企业成为重点“盯防对象”。河南则对319万户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去年开展的19.96万户企业抽查中,超半数都是定向检查,联合检查比例近70%,既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又减轻了企业迎检负担。
开通纠错“快车道”。过去,企业修复信用就像跑马拉松,要跨省盖章、重复交材料;市场监管总局上线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后,实现了“统一入口、异地修复”,为经营主体提供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违法失信信息的查询和信用修复服务,实现一键获取违法失信信息,一键申请市场监管部门信用修复。
立好监管“公平秤”。河北省邢台市把行政处罚频次、罚款金额等硬指标量化评分,信用等级动态更新,就像给企业信用装上“实时心电图”。还需要全国统一评价标准,既要防止“带病评优”,也要避免“一棍子打死”。建议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评估,像请公证处监督比赛评分一样,让信用评价更具公信力。
构建信用监管新生态,就像打造智慧交通系统:数据归集是铺设道路,分类管理是设置信号灯,信用修复是事故处理站,评价体系是导航地图。只有四者协同发力,才能让守信企业“一路绿灯”,让失信企业“寸步难行”,真正实现“信用创造价值”的市场新格局。
□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管局 林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