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明的碎片缝成锦绣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4月18日 A4 版)

  2023年的春天,刚入职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市场监管系统的我,手捧的不仅是崭新的工作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考卷——如何让星罗棋布的“三小”(小餐饮、小作坊、小摊点)商户破茧成蝶。
  解放路是我们辖区的一条老街,道路狭窄,两侧聚集着大量小餐饮店。部分家庭经营的老字号卫生环境堪忧,经营者思想又比较保守。工作初期,我经常穿梭在这条街道上,挨家挨户走访,向店主宣传小餐饮、小作坊、小摊点改造的政策及意义,但大部分店主不太在意,个别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记得我第一次走进胖妹川味小吃店,这是一对夫妻经营了十多年的老店,店内煤气管道和油烟机裸露在外面,不仅影响美观,也不符合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当时老板正忙于店内生意,我向他说明来意,并递上宣传资料,他却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说:“什么改造不改造的,我这店都开了十几年了,一直都这样,也没出过啥事!”我没有放弃,耐心解释:“汪老板,您看您这小吃店,环境卫生确实不太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次‘三小’改造,就是为了改善咱们的经营环境,让大家吃得更放心。改造后,您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他两手一摊:“我这小本生意一年也赚不到几个钱,小孩还要上大学,哪有钱改造啊?”
  下班回家后,夜深人静时,我翻看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在台灯下泛着微光。我心有所感:改造并不是推倒重来的重构,而应是润物无声的共生。于是,我策划了一次“三小”改造案例分享会,邀请解放路的店主们参加。
  分享会上,投影光束中跃动的改造影像,宛如投进深潭的石子。当看到邻市老字号改造后客流如织的盛况时,汪老板布满老茧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宣传册的铜版纸面,眼中泛起涟漪:“这新灶台……真能留住老客?”我指着图片里透亮的料理台:“您看,腊味还是悬在梁下,青花瓷碗照样摆着,改掉的是安全隐患,不变的是舌尖上的记忆。”
  散会后,汪老板急匆匆地跑来,拉着我说:“小姑娘,看了他们的故事,我也想改造改造。但是我没这钱啊,怎么办呀?”我告诉汪老板:“政府会给相应的补贴,还会帮忙联系装修公司呢。”
  三十七个昼夜更迭,我见证着老店的蜕变。施工队凿墙的声响中,汪老板小心擦拭着调料罐;新装的防蝇灯下,腊肉悬垂如往昔。竣工那天,晨光穿透新装的玻璃幕墙,给“胖妹”二字镀上金边。改造后的明厨里,雪白瓷砖映着汪大嫂揉面的身影,仿佛一幅流动的民俗画。
  胖妹川味小吃店开业那天,我特意去捧场。汪老板看到我,笑得合不拢嘴,说:“生意确实比以前好多了,老顾客没流失,还有很多新顾客,都是冲着我这的好环境来的。”我望着川流不息的食客,心想:城市的更新,不正是要让传统在现代文明的枝头,绽放出新的花蕾?
  暮色中的解放路华灯初上,新装的暖黄灯带勾勒出老屋的轮廓。这绵延几里的灯火,恰似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在守护与革新之间,总有人以智慧为针、以情怀为线,将文明的碎片细细缝合成锦绣。那些在岁月尘埃里执着闪烁的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时代前路的银河。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市场监管局 宁慧男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