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监管精度 彰显服务深度

——江西省南昌市市场监管局探索“有温度的执法”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4月24日 A8 版)

  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某社区便利店,经营者老张望着墙上崭新的营业执照,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几个月前因疏忽未及时变更经营许可险些被处罚的经历,让他切实感受到市场监管执法的新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不断提升,正是南昌市市场监管局探索“有温度的执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该局纵深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仅在2024年就适用“四张清单”办理案件733件,减免金额3400万余元,为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从“初步探索”向“纵深推进”转变,在优化制度中尽显执法“温度”
  持续迭代,扩容“四张清单”。自2021年4月以来,南昌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出台1.0版免罚清单,2022年8月升级至2.0版,对10个领域116项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今年初,该局着手拟定3.0版,持续扩容“四张清单”覆盖范围,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新版“四张清单”将严格监管执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将10个领域扩大为15个,116项免罚事项增至160项,特别增加新业态下平台经济监管、社会反映强烈的事项。同时,该局坚持底线原则,严格把握免罚情节的适用范围。对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中用餐单位以及为其供餐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风险高的领域,审慎适用减罚免罚。
  流程再造,免罚先行评审。该局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配套制定免罚案件制度,成立免罚案件评审委员会,规范审核程序,确保准确把握免罚清单适用标准,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典型示范,发布案例指引。建立免罚案例定期发布机制,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清晰界定“免罚”与“必罚”的界限。这一举措不仅引导经营主体对照案例自查自纠,实现从“被动执法”到“主动合规”的转变,还督促执法人员严格按照程序执法,防止“应免未免”或“应罚未罚”的随意执法。

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转变,在风险化解中凸显监管“精度”
  主动靠前,做好事前服务。推行“体检式”监管模式,运用普法教育、行政指导等方式,针对个案中出现的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及时对同类企业进行提醒、预警、敦促,帮助经营主体纠正偏差、防患于未然,切实筑牢企业合规经营“防火墙”。在反食品浪费法的宣传中,主动靠前指挥,让餐饮服务单位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建立打折促销、捐赠需求对接机制,搭建“促销驿站”“食品驿站”等平台,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减少食物浪费。
  精准施策,践行无事不扰。依托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绘制经营主体信用层级画像(分为ABCD四级),实现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整合监管部门和抽查事项,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凝聚监管合力。2024年度,“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比例达98.92%,低风险经营主体“无事不扰”率达99.65%。
  包容发展,试行容错宽展期。给予“四新经济”发展包容期,在包容期内采取建议、提醒、约谈等柔性监管方式,广泛使用宣传引导、信用承诺、行政和告诫等非强制性手段,试行“无事不扰”但“有求必应”监管模式。通过官网公告的方式提醒告诫经营主体及时报送年报,对经营主体未按规定期限公示或者报送年报行为给予宽展期,既让执法添了人情味,又提升了企业年报完成率。

从“单一免罚”向“多措代罚”转变,在法治教育中彰显服务“深度”
  创新形式,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行柔性执法办法(试行)》,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根据行政相对人的具体情况和案件不同特点,灵活采取行政建议、告诫、约谈、提示等行政指导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主动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纠正违法行为、消除危害后果。此外,执法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立案审批表》《责令改正通知书》《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等都将上传案件管理系统留痕,作为日后监管执法的依据。如当事人有“免罚清单”所列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后又实施该违法行为的,不再适用“免罚清单”。
  引导自律,承诺促进合规。对当事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仍需再次向当事人释法,采取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教育、引导、督促其自觉守法,自愿承诺及时纠正或在约定时间内纠正违法行为,承诺书等相关材料一并存入案卷归档。
  跟踪问效,回访形成闭环。不定期组织对免罚案件随机抽查回访,形成监管执法闭环。重点了解开展法治教育的效果,跟踪当事人实际整改情况,形成免罚-整改-规范工作闭环。回访发现免罚当事人未知其错或仍存侥幸心理的,结合当事人的违法情形,进一步辨法析理,让其知法敬法、真心整改。免罚回访,推动普法与执法深度融合,保持执法温度,建立免罚管理闭环,有力促进行政执法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龚晓红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