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创新激活市场动能

——从基层实践案例透视市场监管部门营商环境之变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5月23日 A4 版)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从去年开始,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遴选,至今已公布了五批优秀实践案例(2024年四批、2025年一批),涵盖服务型执法、信用修复、数字化监管、跨区域协同、柔性执法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都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创新实践,反映出市场监管部门在理念革新、技术赋能、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

服务型执法的普及与深化:从“处罚”到“帮扶”
  传统监管模式以“事后处罚”为主,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逐步向“事前预防、事中规范、事后帮扶”的全链条服务型执法转型,彰显治理温度。
  天津南开“案后回访”机制(2025年第一批案例)将行政处罚后的回访纳入执法流程,通过“线上+线下”双路径指导企业合规经营,2024年实现案件100%回访,解决实际问题20余个,形成“监管+服务”闭环。
  湖北黄冈“您有事我服务”行动(2025年第一批案例)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企业,组建18个服务小分队,走访2.6万户经营主体,解决675个难点问题,推动政策精准滴灌。
  宁夏“六项规范”服务型执法(2024年第四批案例)通过制定案件查办、信用惩戒等规范,发放执法服务卡,2024年全区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案件达1765件,同比增长46%,体现执法温度。
  服务型执法通过主动帮扶、精准指导,降低企业因“无心之失”受罚的风险,增强政企互信。例如安徽芜湖对轻微违法实行“约谈告诫+轻罚免罚”(2024年第一批案例),既维护法律权威,又为企业留足容错空间。此类实践表明,市场监管正从“刚性约束”向“刚柔并济”转变,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数字化与智能化监管:技术赋能效率与公平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还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预警,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推动监管从“人海战术”向“精准治理”升级。
  北京海淀大数据打击恶意索赔(2024年第一批案例)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食品领域恶意索赔行为,成功移送2件案件,相关话题阅读量超7212万次,形成“数字+执法”长效治理机制。
  江苏南通“打铃提醒”系统(2024年第二批案例)向4万家企业发送失信预警短信,实现信用修复“事前缓冲、事中帮扶、事后跟踪”。
  上海“法治云体检”平台(2025年第一批案例)整合66项市场监管数据,为企业提供在线合规建议,实现政策匹配“零跑动”,惠及全市企业。
  数字化监管以“无事不扰”为目标,减少行政干预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例如上海松江“云监码”制度(2024年第一批案例)通过“一码抽查”杜绝多头执法;吉林推行信用修复“线上办、掌上办”(2024年第四批案例),4.6万家企业足不出户完成信用修复。技术赋能让监管更透明、服务更高效,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引擎。

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修复“裂痕”与激发活力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创新信用修复机制、强化信用约束,推动“失信受限”向“守信便利”转变,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内蒙古呼伦贝尔“五办协同”信用修复(2025年第一批案例)通过“网上办、主动办、一次办、多项办、提醒办”,受理修复申请3743户,网办率达90.38%,偏远地区设立118个“帮代办点”,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信用修复机制为企业提供“改过自新”的路径。例如辽宁沈阳“守护蓝在行动”品牌(2024年第四批案例)通过信用分类抽查,对高风险企业重点监管,低风险企业减少干扰;甘肃嘉峪关“一业一查”联合监管模式(2024年第四批案例)整合52个行业领域,实施差异化抽查632户,提升监管精准性。信用体系的完善,既提升了监管效能,又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跨区域协同与标准化建设:打破壁垒与提升便利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市场监管部门突破属地限制,通过跨区域合作和标准化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川渝企业迁移“一件事”(2025年第一批案例)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等12个事项,实现跨省市迁移“一次申请、一窗通办”,线下跑动次数由9次减至1次,办结时限压缩60%。
  辽宁“清风窗口”标准化服务(2024年第一批案例)在全省1026个窗口编制《办事不找关系指南》,统一服务标准,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户数创5年新高。
  上海“一张表”开办餐饮店(2024年第二批案例)联合多部门推出“六个一”改革,材料由17份压减至2份,办理时限从42天缩短至7天,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湖南永州“一照通”改革(2024年第一批案例)集成10个部门25个许可证,企业满意度达100%,成为湖南省“十大改革品牌”。
  跨区域协作与标准化建设显著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例如重庆“渝悦益企报”改革(2024年第二批案例)实现年报“多报合一”,成渝区域合作报备无缝衔接;云南“厅局长坐诊接诉”活动(2024年第四批案例)建立全链条闭环机制,15个工作日内解决企业难题116个。实践表明,打破行政壁垒、统一服务标准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

柔性执法与包容审慎监管:平衡秩序与活力
  面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市场监管部门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机制,通过“教育+惩戒”结合,既维护市场秩序,又保护创新活力。
  安徽“柔性执法”(2024年第一批案例)对轻微违法实行约谈告诫,免罚后闭环管理,推动企业合规经营。
  浙江茶叶包装治理“服务型执法”(2024年第二批案例)对初次轻微违法“轻罚免罚”,2023年茶产业总产值增长8.7%,实现行业规范与发展的双赢。
  陕西西安细化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行“一支队伍执法、一套标准规范”(2024年第一批案例),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解决“类案不同罚”问题,提升执法公信力。
  柔性执法兼顾公平与效率。广西百色“五张清单”审慎监管出台不予处罚、从轻处罚等清单(2024年第三批案例),“过罚不当”现象基本消除,柔性执法案件占比达77.5%,行政诉讼实现“零败诉”。
  新疆校园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岗”制度(2024年第三批案例)覆盖14.7万名学生,构建共治格局;河南开封“放心消费险”(2024年第四批案例)由政府投保3000万元,98起消费纠纷快速理赔,增强消费者信心。此类创新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
  50个基层创新案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三大转变: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更通过降低制度性成本、增强企业获得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更多创新经验的推广深化,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扮演好“市场守护者”与“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角色,推动营商环境向更高水平迈进。

□本报记者 王国明



短评

市场治理理念的重构

  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来的改革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市场监管改革的深刻内涵。从天津南开的案后回访到上海松江的“云监码”,从川渝跨省市迁移“一件事”到新疆校园食安共治,50个基层创新案例串联起一幅监管模式转型的立体图景。这些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监管的路径依赖,更在服务与执法的平衡中重构了政企关系。
  在这场改革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角色定位的转变。当湖北黄冈的党员服务队奔走于2.6万经营主体之间,当江苏南通的“打铃提醒”系统主动预警企业失信风险,监管者已从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转变为与企业并肩前行的服务者。这种转变既体现在信用修复“零跑动”的技术赋能中,也展现在柔性执法的占比数据里,折射出监管逻辑从“以罚代管”到“以服促治”的深刻变革。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则为监管创新插上翅膀。北京海淀用大数据织就遏制恶意索赔的天网,上海“法治云体检”实现政策匹配零跑动,昭示着监管正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治理。这种技术赋能使监管既保持必要力度,又做到“无事不扰”,在提升效能的同时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治理理念的重构。当信用修复帮代办点深入草原牧区,当“一业一查”模式实现精准监管,体现的是对市场规律更深切的尊重。这种从“刚性约束”到“刚柔并济”的转变,既维护了市场秩序,又释放了企业活力。
  站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市场监管的持续创新仍需在服务精度与技术深度上双向发力。唯有让“执法温度”与“数字力度”更好交融,才能使营商环境优化从政策红利升华为制度优势,为市场经济注入持久动能。

□菓 瞾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