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服务 从分散办理到协同智治

——浙江舟山探索信用修复全链条数字化改革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9月30日 A2 版)

  “原本以为要跑几个部门办理,没想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搞定了!”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一家企业负责人徐先生看着手机里收到的2条信用修复结果反馈信息,难掩惊喜。从收到信用修复提醒到完成2个部门2条行政处罚信息修复,徐先生只用了1个工作日——这正是舟山市创新构建“多跨协同”智能信用修复体系带来的新变化。
  9月19日,舟山市涉企信用“智能修复”新功能上线推介会上透露,作为市场监管总局涉企信用修复创新试点城市,舟山市正紧扣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要求,以破解企业急难愁盼为切入点,率先探索信用修复全链条数字化改革。

流程再造:从“多头跑”到“一站办”
  针对过去信用修复中存在的“申请流程繁、材料要求杂”等痛点,舟山市创新搭建“全域全链一件事”跨部门智慧协同平台,构建起“申请、流转、审批”三网并轨的全新机制——前端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优化“一站申请”模块,中端通过浙江省行政执法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流转,后端借助警示系统完成智能审批,彻底打通部门间数据堵点。
  “现在,企业只需在公示系统提交一次申请,系统就会自动匹配所有可修复的失信记录,并推送给对应监管部门并行处理。”舟山市市场监管局定海分局信用与网监科科长沈晔介绍,这一机制推动修复模式从“企业多头跑部门”向“部门协同办修复”转变,使得存量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服务触达率和网办率均达100%。
  为让企业提前知晓修复路径,舟山市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的同时,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和行政合规建议书,变“事后告知”为“事前指导”。一家文创企业负责人戴女士对此感触颇深:“以前只有在招投标或贷款受影响时才知道要修复信用,现在收到处罚决定书的时候,信用修复指引就跟着来了,连合规经营建议都写得明明白白。”

体验升级:从“能办”到“好办”
  在机制创新基础上,舟山市聚焦企业实际需求,推出一系列“有温度”的增值服务,让信用修复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提醒”。
  当地通过智能预判算法,对拟修复主体进行精准“画像”,生成可修复和不可修复名录库,再通过“浙江企业在线”微信公众号定向推送提醒。今年以来,已生成可修复信息581条、不可修复信息438条,并及时提醒告知经营者。
  目前在舟山市,修复与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相关信用,不再要求企业提供罚款缴纳单据,而是通过系统数据交换自动获取,极大方便企业。“不用再去补材料,一次申请就能搞定,这样的服务太贴心了!”一家遗失一份行政处罚缴款凭证但成功完成信用修复的贸易公司负责人点赞道。

数字赋能:从“逐条办”“网上办”到“并联办”“掌上办”
  借助数字技术,舟山市以便捷高效为目标,推动信用修复从“逐条办”向“并联办”集成、从“网页端”向“掌上端”延伸。
  其中,“并联修复”功能的上线,让企业实现“一件申请、多项修复”。过去,修复多项信用,企业要分别向多个部门提交修复申请;如今,在公示系统“并联修复”模块轻点鼠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多份申请材料,同步推送至各部门并行审批。
  与此同时,“浙江企业在线”微信公众号的“修复助手”助力开启“掌上修复”新模式,这意味着从查询失信记录、生成申请材料到电子签名、查询进度,全流程实现“掌上办”。据悉,某传媒中心因4条卫生健康部门处罚记录影响投标,通过“修复助手”一键生成申请材料、调取电子营业执照签名,仅用半天就完成信用修复。
  自改革实施以来,舟山市信用修复效能实现质的飞跃:全市累计完成各类信用修复1.33万件,处罚类信用修复办结时长从过去的10余天缩短至平均0.97天,外部门协同修复量同比增长63.45%。
  “我们将持续优化‘并联修复’和‘修复助手’模块功能,开展专题培训,更新操作指引,推动改革成果跨区域推广,让更多经营主体享受改革红利。”舟山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 闻 施 慰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