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喜庆与不开心
逛庙会似乎是北京市民春节的必修课。你想想,一天到晚不上班,又吃又喝的,不上庙会去走走,还不“每逢佳节胖五斤”?
北京的庙会今年的确有新气象。比如,今年庙会摊位数量普遍减少,货品的档次也在提高。具体来看,地坛庙会参展单位减半,淡化了商业氛围,特别是定向邀请了公益类展位,不仅有毛绣、皮影、燕京八绝、东来顺等非遗、精品、老字号商户参与,而且邀请了蔚县剪纸、天津益德成鼻烟、津门贡掸等京津冀特色手工艺人入驻。据称,厂甸庙会主办方也对摊商采取了史上最严格的筛选措施,摊位数量从去年的170个左右压缩至80多个,除了风车、兔儿爷、面人等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近绝迹的老字号产品如缸炉今年也首次亮相。
这就是新气象。往年的庙会上,卖剪刀、衣架、剪鼻毛器和电子秤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现象随处可见,像一个乡村大集市。今年则不同了,映入眼帘的常常是老字号或高大上项目。
但是,高大上来了,价格却变得不亲民了,这让游览者不爽。在腾讯网地坛庙会直播间,很多网友发言吐槽庙会的商品价格太贵:“一条街上的风车卖100元,换一条街就卖50元?”“一个糖人50元?”“一碗爆肚40元,这么贵有人管管不?”笔者看见的缸炉,不到250克重,售价20元,缸炉看起来跟桃酥差不多,感觉确实有些贵。
价格贵,无法管。地坛公园工作人员表示,猴年地坛庙会采用定向邀请的方式,参展单位比去年减少一半。此次定向邀请全部免费,不收取参展单位任何费用,商品价格皆由商家按照市场规律自行确定。
这就怪了。往年北京庙会的主办方常常采用拍卖的方式出让摊位,摊位开张7天拍卖费用高达一二十万元。在拍卖的前提下,摊位东西卖得贵还情有可原。现在拍卖没了,改定向邀请,分文不收,摊位东西咋还越来越贵了呢?虽然庙会上“推行”的是市场经济,商品价格可以随意定,但也不该距“社会平均价格”太远,毕竟庙会带有一定“天然垄断性”——市民走累了,逛饿了,只能在庙会上解决问题。东西卖得太贵,虽然在市场经济的框框内,但总觉得有失公道。40元在超市里能买好大一只鸡,在庙会上咋就只能买一小碗爆肚呢?
□喻山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