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让依法维权更有力
——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展望之八
消费领域广,生活需求多,自然少不了各种矛盾纠纷。有了问题怎么办?在法治社会里,重要的解决办法之一便是走法律途径,这就关系到了法律服务。
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确立的重要目标。显然,关注民生、方便群众是未来法律服务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想想平时遇到的那些疑难复杂消费纠纷,其中的不少争议焦点,比如汽车及配件质量、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子电器质量、医疗救护操作是否规范等,其实在调解中,最后都集中在了能否得到权威、便捷的法律服务上。且不说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以及时间、精力跑各种手续,即使您愿意搞权威鉴定、证据公证乃至起诉经营者,不少法律服务机构也难以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甚至以一句“我们不对个人提供服务”推掉了事。对此,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推进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也许,传统的法律服务机构应该从中读懂一些什么,切实将民生放在心上,进而改进甚至创新服务方式,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在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展示成就。
说到维护消费者权益,普通百姓这些年遇到的问题的确很多,尤其是弱势群体更是一直存在妥当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困难。有鉴于此,文件专门进行了强调:“着力提升面向基层和普通百姓的法律服务能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加大对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法律援助和服务的支持力度。”这些表述可谓一语中的,说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心里。有了法律服务托底,咱们才能更加放心地扩大消费、过好日子。如果经营者侵害咱的权益,专业精、办事快的法律服务机构就会马上跟进,帮助咱依法维权。
当然,法律服务业要发展,也必须朝着关键地方努力。为此,文件提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要“支持中小型法律服务机构发展和法律服务方式创新”“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加快发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队伍”“完善职业评价体系、诚信执业制度以及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着力培养一批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律师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律师事务所”……
抓紧吧,法律界人士们!毕竟法律服务业的转型与创新是要靠着每个细小的努力来实现的。毕竟广大的消费者们在眼巴巴地期盼着,盼着在依法维权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加有力、更加专业的支持。
本报记者 王兆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