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消费者使用化妆品时,可能因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就是皮肤过敏及其他病变,出现瘙痒、肿胀、痤疮、干裂、皮疹、脱皮、色素沉着等。如果情况严重,可能导致皮肤附属器官病变,以及人体局部或全身性的损害。因此,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搭建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管理平台,构筑化妆品安全消费“防火墙”,为“靓妆”安全保驾护航。
第一,强化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市场监管部门应综合考量各医疗机构设施设备、人员资质、服务水平、患者群众满意度、接诊人次、网店设置布局等情况,确定专设皮肤科的医疗机构、皮肤病专科医院或者所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的诊疗科目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承担不良反应具体诊断、数据收集、信息报告等工作。同时,应经过严格考核、鉴定,确定辖区若干个大型综合性医院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承担辖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整理、汇总、评价、分析、反馈等工作。市场监管部门应双管齐下,努力拓宽不良反应信息收集渠道,进一步明确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职责。
第二,完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管理评价体系。市场监管部门需严格落实责任,完善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积极开展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逐步形成科学、标准、系统、专业、健全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网络,完善监管举措,为科学履行化妆品监管职能提供保障基础,完善监测信息数据的收集、鉴定、整理、汇总、分析、评价、处理、反馈、报告、控制等功能程序,防止化妆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第三,开展化妆品使用环节的抽检。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化妆品抽检时,需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建设和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抽样监督工作职责。在抽检实践中,市场监管部门应积极争取有关经费支持,适应当前化妆品安全监管的现实情况,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监管部门需重点抽检宣称具有育发、防晒、祛痘、抗粉刺或除螨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使用量较大的染发、烫发等发用类与彩妆类化妆品,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强烈的化妆品以及媒体经常曝光的涉及重金属汞超标的美白、祛斑等护肤类化妆品。此外,通过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可了解化妆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查处经营者违法使用禁用、限用物质等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高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