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势在必行

——政协委员热议食品安全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8年03月10日 A2 版)

  食品安全关乎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监管体系协作不畅、监管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支撑不够、媒体对舆论引导不力等问题。因此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食品链是一个完整、连续、不可分割的链条,食品安全监管也应该是完整的,没有空白和交叉的。
  委员们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既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将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谨防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引入跨地区食品安全督查制度,堵住食品安全管理漏洞。
  将食品标准作为食品检测的重要参考,发挥科技对于提升居民食品安全质量的前导性作用。一方面,合理确定标准制定流程;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适时修正已有食品标准,使其更加契合现实。
  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思维引入食品安全监管,形成“主责在企业,主体是民众,主导靠政府”的新格局。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

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
  委员们认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应该覆盖整个食品链,形成以法律为指导、行业法规为主体、部门规章为支撑的运行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法治化水平。
  在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下,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执行条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较全面的法律支撑;化解行业法规间的矛盾冲突,增强协调性;明确相关主体责任,理顺产业上中下游从业者之间的关系。
  对一些销售量大、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特定类型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单独立法。比如对食品类小作坊和小摊贩,需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操作性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性管理办法。

培育全民食品安全意识
  委员们表示,要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和食品生产经营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全程追溯制度,完善跨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发挥信息互联互通效应。
  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对于恶意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依法严厉惩处。
  此外,将食品安全和营养改善有机结合,推广健康烹饪模式。实施营养健康信息化工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李 春 王国明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