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营造“双创”良好生态环境
民建中央调研表明,形成创业创新“栖息地”不仅要拥有人才、技术、资本等单一的创业要素,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民建中央建议,优化“双创”生态系统,多措并举,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多元创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创业创新要素高效自由流动,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营造一个适宜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民建中央指出,当前我国“双创”生态系统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潜能未能有效发挥。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仅为5%左右;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重重障碍,转化率不足30%。二是创业创新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高端复合型人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和技术研发人员等严重缺乏。三是资本市场结构与创业创新主体需求不匹配,间接融资比重较大,直接融资发展不足。四是创业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市场环境不规范,“政出多门”“政策模糊”,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创业创新服务重数量、轻质量,发展模式雷同、服务内容单一。五是产权不清晰、产权意识不强、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六是创业创新容错机制不健全,“双创”文化尚未深入人心。
民建中央建议: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源头供给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使科技植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大企业内部创新与衍生、“裂变”创业,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格局;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创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畅通创新型人才知识合法转化为财富的通道,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重视“海归”创业与成功人士回归创业,发挥博士后群体的创业创新骨干作用,加快形成创业、创新、创富联动的“金三角”;构建更好服务创业创新的金融体系,打造创业、创新、创投“铁三角”,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广覆盖”的创业辅导与培训体系,提高创业成功概率;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公平的环境、更开放的空间、更低的门槛和成本、更活跃的初始资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全社会重视产权保护、弘扬契约精神、尊重合法收益的氛围,让“有恒产者有恒心”。
建立创业创新容错机制,消除创业创新主体的后顾之忧,培育崇尚创新、勇于创业、宽容失败、允许试错、鼓励冒险的“双创”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想创业创新、敢创业创新、尊重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创业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李 春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