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诉讼”具有消费维权的样本意义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8年09月12日 A3 版)

  近日,知乎上流传的一篇关于“有哪些你认为举报了没用,但实际上有用的事情”这个问题的回帖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网帖讲述了当事人因为在牛肉面里吃到了一根头发丝将餐馆告上法庭并最终维权成功的全过程,被不少人评价为“最让人舒适的维权帖”。(9月4日中国新闻网)
  这场官司称得上是一根头发丝引发的经典维权诉讼。事情并不大,就是源于一名消费者在餐馆吃面时吃出了一根头发丝,尽管诉讼标的远超一碗面钱,但也不过区区千元。另外,此案案情也并不复杂,更无离奇之处,经过几次调解,没等到开庭就达成了和解,等于说是几乎没有动用多少司法资源,矛盾便顺利平息。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官司”,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热议,并且还被人称为“最让人舒适的维权帖”。它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能这么让人兴奋之余甚至还会感到“舒适”畅快?原因就在于此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别是它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更是有着显著的样本意义。
  一方面来说它是“小事不小”。事件不大,但类似问题纠纷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也关乎普通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度人及己,所以人们对此都很关注。另一方面而言它的结果令人振奋。因为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如果找商家理论不成,通常都不会继续追究,更别提告到法院了。这不是他们不想维权,而是常常担心维权成本过高或结果难尽如人意,所以只得作罢。但“头发诉讼”中消费者的胜出让人们看到,原来在遭遇侵权和无良商家时不必总是憋屈自己,是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要让侵权者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对广大消费者也是一种鼓舞。
  确实,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消费维权时重点并不在于自己多么“有理”而对方多么“可恨”,关键还在于如何进行正确、高效、快捷的维权,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在这个问题上,“头发诉讼”的过程堪称一次“教科书式消费维权”。
  第一,在发现头发丝后,当事人小海先是找服务员协商,协商不成他又拨打了消费维权热线申请调解,最后在调解不成后他才将面馆告上法庭,终于扳倒起初连“退一赔三”都不同意的商家,争取到了“退 一赔一千”的赔偿结果。这说明只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诉求合法合理且操作正确,就一定能通过法定渠道光明正大地成功维权。
  第二,小海成功维权的重要条件还在于相关渠道的畅通便利和诉讼门槛与成本的降低。例如事发后他可以很方便地拨打热线求助于消协等,即便是后来诉诸法院,他也没有请律师,完全自助就能完成起诉,并且诉讼费只需区区25元。据了解,浙江宁波现在设立了“移动微法院”,当事人只要在手机上装一个微信小程序,甚至本人不到场就可以打官司了,这些进步对于促进消费维权无疑大有助益。
  其实,“头发诉讼”的最大意义并不是要鼓励诉讼,而是激励消费者勇于和善于依法正确维权。毕竟每场诉讼还是会挤占一定的司法资源,如果能通过协商、调解等其他途径解决问题、实现诉求,又何必动辄诉讼呢?它只是启示广大消费者,在面对侵权行为时不应一味沉默或忍气吞声,而应该敢于较真,也完全可以通过合法手段以最低成本顺利维权。当然,它也告诉人们学法用法有多么重要。

□徐建辉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