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决成空文?
——专家热议知识产权禁令执行难问题
苹果手机在中国被禁售!
2018年年底,这条消息被众多媒体热炒。由于禁售原因是福建省福州市中院针对高通的申请作出的诉中禁令,知识产权禁令这个相对专业的概念因此进入公众视野。事件过去1个多月,因为苹果公司在法院发出禁令后拒不履行,又让禁令执行难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新话题。
申请禁令是维权利器
知识产权禁令包括在诉前或诉中的临时禁令裁定和案件审结时的禁令判决,临时禁令属于行为保全。在2018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通过之前,行为保全的规定散见于若干法律、司法解释中。
在不少知名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权利人均采取申请临时禁令的手段。例如,2018年年底,福州市中院授予高通针对苹果公司4家中国子公司提出的2个诉中临时禁令,要求苹果公司立即停止针对高通2项专利的侵权行为,包括在中国进口、销售和许诺销售未经授权的产品。
不仅是高通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国内的创新型企业也非常重视在诉讼中运用知识产权禁令达到维权目的。国内共享充电行业较早布局专利的来电科技于2018年9月起诉深圳街电科技专利侵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作出诉中禁令的裁定;11月22日,北京市高院终审宣判,责令街电科技停止侵权行为,下架侵权产品并赔偿来电科技200万元。
执行难影响禁令效果
尽管禁令是比较有力的知识产权维权手段,法院支持率也较高,但执行难导致减弱了禁令效力。据高通公司委托诉讼代理人介绍,福州市中院的禁令送达后,各苹果店仍在销售被禁售的手机。高通方正在收集整理被告仍在销售、许诺销售被禁型号手机的证据,希望法院尽快对苹果公司在中国拒不履行生效禁令的违法行为采取法律规定的措施。
在来电科技诉深圳街电科技专利侵权案中,北京市高院的终审判决禁令和广州知产法院的诉中禁令均已生效,但执行始终未落地。来电科技公司CMO任牧表示,至今未看到街电科技作出任何履行法院禁令的行为。
禁令执行难的问题引起业内专家广泛关注。在前不久举行的“破局专利侵权案件执行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上,多位专家结合典型案例展开讨论,分析执行难的原因,并提出不少破解困局的意见建议。
破解执行难需多措并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建国认为,现有法律规定虽然对禁令的执行缺乏足够支撑,但并不代表无能为力。停止侵权是面向将来的判决,在判决生效后,被告或者被申请人以后永远不得实施判决所规定的行为,胜诉一方可以依据判决要求败诉方履行这个义务。
柳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陶凤波指出,大部分知识产权案件判决的损害赔偿,法院可以通过查封银行账号等方式在短期内执行。禁令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和使用”的判决或裁定,在执行方面则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法院执行庭积极采取必要的执行措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瑞则认为,法院的执行部门在执行生效的案件判决方面应当有所创新,除立法外,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破解被侵权人面临的执行难问题。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专家认为,《规定》颁布非常及时,有利于保障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落地,也期望在执行方面不断强化推进,让禁令切实发挥应有作用。
□本报记者 李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