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写出年味儿 讲好温暖故事

——2019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读者感言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2月28日 A4 版)

  编者按
  
2月12日,本报记者和通讯员合力采写的《新春走基层》栏目再次和读者见面,迄今已刊发15篇。稿件作者带着满满的热忱与祝福出发,把此次主题采访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力”要求的一次集中行动,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练就过硬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活动开展8年来,在挖掘提炼精彩故事,做亮做强主题宣传,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有效提升新闻队伍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报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生动反映了基层市场监管部门新春期间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百姓消费、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气象、新举措、新变化,充分展现了各地迎新春、庆佳节、谋新篇的喜人景象,受到读者好评点赞。这一篇篇深入基层、令人振奋的报道,正是记者、通讯员不断练就“四力”,努力讲好鼓舞人心的好故事的生动体现。本期《读报用报》精心整理一些热情读者的读后感,与读者分享,以期今后做得更好!

脚力: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温度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媒体践行职责使命的重要载体,记者年年走基层,年年有不同的感受和变化。今年,记者们依然用脚力踏遍祖国各地,北京、湖北、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宁夏、新疆……在春节团圆路上无不留下记者采访的足迹。
  他们深入基层监管一线,采写接地气、有温度、有年味儿、生动鲜活的新闻稿件,真实报道市场监管干部节日期间坚守岗位,保障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保障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工作情况以及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现各地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记录普通群众真实的幸福与梦想……
  基层的生活很真实。少寒暄、去虚伪,基层执法人员的苦与乐、喜与悲,非常直白地展现在记者眼前,很容易就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基层,这就是我们的基层执法人员。不走进基层,就无法体会到基层干部的所思所想,更无法感受到基层监管人员的执着和责任。
  新春佳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展现市场监管部门新亮点、新变化、新气象最重要的时间窗口。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以“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的工作状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捕捉机构改革后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的气息,记录多彩的时代,将基层的火热生活展示出来,把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来,汇成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增强脚力,就是要采编人员转变作风,践行“扎根工程”,身子走到群众中,感情扎到群众心里。“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只有贴近基层,才更容易闻到芬芳;只有真正贴近群众、贴近执法人员后,才能听到最基层的声音,感受最淳朴的感动,写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党海文



眼力:找准新时代闪光点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刊出后,我们发现身边涌现的新闻“鲜味十足”。新时代的新春基层采访,记者凭借着“好眼力”,捕捉了一个又一个“鲜味”画面,从平凡中发现闪光点,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登上新高地》是《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头篇。记者走入湖北省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行政服务大厅时,发现大厅里前来办事的人并不多,与想象中熙熙攘攘的景象完全不同。凭借着新闻敏感性,记者积极探究背后原因。洪宇航在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登记注册新公司的情形被记者敏锐地捕捉下来,形成了生动的窗口见闻。除此之外,信包箱、锦旗和感谢信等物件也没有逃过记者的双眼。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宜昌自贸片区营商环境良好、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凭借“好眼力”,此篇报道生动精彩。
  “好眼力”不但“看得见”“看得准”,而且“看得深”。新闻工作者的“眼力”不是站在城头看风景,而是看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实,看基层的火热实践。系列报道中,《幸福王化本》讲述了精准扶贫让贫困村变得越来越好的故事,《舅舅的创业梦》一文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深入人心的体现。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方针、重大战略部署在基层落地开花,也正是因为拥有“好眼力”,记者、通讯员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挖掘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对准时代焦点、报道社会热点、回应民众关注点,通过记者、通讯员的独特视角,广大读者真切地看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深切感受到市场监管队伍昂扬向上、奋发努力的精神风貌。

□鄢国卿



脑力:深度挖掘新闻价值
  在《新春走基层》这个十分接地气的栏目中,透过一篇篇洋溢着泥土芬芳的采访报道,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采访中捕捉信息时有目的的思考,并且通过自己的思索进一步丰富了新闻的深层价值,从而引发共鸣。这是《新春走基层》系列稿件受到普遍欢迎、引发较大反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法不容情 人间有情》这篇报道,乍看标题就会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当事人触犯了什么法规?什么人能够施诸温情?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故事?作者采用倒序手法,先交代了新闻事实,之后层层剥茧,将一个既合情合理又充满冲突的故事真诚地呈献给读者,读完还有余音绕梁之感。期盼这样的故事不妨再多些,这样的报道不妨再多些。正是因为作者下了功夫、动了脑筋,挖掘出新闻事实背后更具普世价值的新闻点,所以才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关怀。
  为百姓关心的问题而发问,是记者肩负使命的体现。《快些,再快些》这篇报道便聚焦了社会普遍关注的“救命药”问题。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上来就提出辩证统一的观点,而是巧妙地从家庭切入,从奶奶的患病逐渐引出主题,自然而然且令人信赖。在此基础上,作者宕开一笔,介绍权威信息,道出所思所盼。人们读了这篇报道之后不免深思,因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的亲人。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就会得到新的提高,这恰恰又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通过自己的思索进一步丰富新闻的深层价值,靠的是勤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坚持下去,必有好处,而且我们一直在路上。

□李云峰



笔力:写好真情故事
  2月12日《新春走基层》开栏以来,笔者认真阅读了每一篇报道。从一篇篇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写的文章中,笔者感受到记者及通讯员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角度体现“笔力”。《新春走基层》第一篇报道,记者来到湖北省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行政服务大厅,写下了题为《登上新高地》的报道。记者以现场目击的方式,通过对一名创业者在宜昌自贸区管委会行政服务大厅进行网上申请,当场取得营业执照这一过程的描述,把宜昌推行商事制度改革、方便群众办事的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写法,让读者直观、真实地感受到宜昌推行的商事制度改革更有实效,更接地气。这样的报道形式,内容实在,现场感强,让读者信服。这是记者采访深入细致、文字功底深厚的体现。
  创新表达方式,是增强笔力的关键。《幸福王化本》一文,记者通过回家探亲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与迎接他的亲人交谈的描述,以新闻故事的写作手法,通过“一个镜头”,把家乡20多年来脱贫致富的情况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新春走基层》栏目刊发的文章中,记者都注重少说空话套话,多写现场,多记录群众语言,力求言之有物。
  笔下自有千斤力。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新闻工作者要严守真、平、情、活的准则,不虚不假,不冒不夸,不空不泛,不乏不钝,如此,作品才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文光辉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