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讲述新时代扶贫故事
——副刊获奖作品《舞动的草帽》创作分享
2018年12月24日,原《中国工商报》副刊发表了我的散文作品《舞动的草帽》,该文获得报社去年第四季度副刊好作品奖。喜讯叩门,激动、兴奋、高兴、开心的“症状”在我身上出现,久久难以还原。
常言说:“用力做会做得很好,用心做会做得很美。”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写作心得。
文章开口要小。《舞动的草帽》讲述的是工商干部下乡扶贫的故事。扶贫题材的报道很多,从何入手才能有新意?切入点非常重要。为了“靶向”取材,我自带被子行李,每月用3天时间驻点龙潭坪扶贫村体验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这里的村民生活并不富裕,无论走亲访友还是到田间劳作,头上、手上使用频率最多的是清一色的草帽。结对帮扶贫困户计伯伯每天也是帽不离手。这位花甲老人不等不靠,主动寻找经济增收的新路子,并发誓在2018年全县贫困县“摘帽”中不掉队,早出列、早销号。顿时,草帽这个“道具”让我灵感迸发。我开始思考在“帽”上做文章,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一 开始下乡途中天热,我买了个秸秆编的草帽戴在头上;贫困户大爷家没有电扇,用草帽扇凉;一同上山挖草药,用草帽遮阳光;挖到千株草药,种在田里,致富有望时,我同大爷高兴得将草帽抛上天空,当“飞碟”传来传去……全文用“草帽”贯穿,将“沾了泥土、露水和汗水”的草帽与摘掉农村大爷的“贫困帽”巧妙结合,紧扣国家扶贫攻尖战的时代主脉,真实地再现农民脱贫“摘帽”的雄心壮志。这样,散文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也就自然“舞动”起来了。
精心制作标题。好的标题“吸睛”,让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在确定使用《舞动的草帽》这一标题前我围绕“草帽”绞尽脑汁想了十几个备用标题。直接命题“草帽”太直白无回味,冠“一顶草帽的故事”又显得是交了新闻“雷同卷”,“难以忘却的草帽”文学性不浓、很弱化……写一条删一条,新增一条否决一条,反复修改后,突然“通过舞动草帽这一动作遥望农民脱贫致富的活力与希望”的寓意闪现在脑海中,最后敲定《舞动的草帽》。
反复推敲打磨。副刊编辑收到《舞动的草帽》一文后主动联系我,并以商榷的口气提了10条核对和添加的意见与建议。比如,2018年秭归县整体“脱贫摘帽”的大背景应交代清楚,询问扶贫走访的时间长短,七叶一枝花落实移植的面积准确性,同时建议我多用短句。编辑形象地比喻道:“对有些部分写好后要像洗衣服的领子和袖子一样,多搓几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沿着编辑指明的“路径图”,我又进行了3次深度打磨,《舞动的草帽》终于与读者见面。
□王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