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乱差”转身“小而美”

——杭州富阳小作坊监管纪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4月25日 A5 版)

  □古镇老孙家米酒坊业主陈旭珍正在为游客现场制作面筋。□李 滨/摄

  既有冻米糖、土烧饼、蒸花糕、乌米饭等只能在富阳当地吃到的地道风味,又有新登馒头、洞桥米馃、龙门面筋这样流行于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4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中南部的龙门古镇,往来如织的游客踩着青石板道,徜徉于小桥流水人家,在长街老店木楼中品着唇齿留香的美食。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上千元,不好的时候也能挣五六百元,比出去打工好上很多咧!”古镇老孙家米酒坊业主陈旭珍告诉记者,自家前两年就做了小作坊整改,有政府监管,食客更放心,自己腰杆也直了,生活更舒心。
  “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古镇得名于东汉名士严子陵的盛赞。近年凭借悠久的历史、原生态的水乡特色以及独具一格的本邦味道,龙门古镇成为旅游界新星。从最 开始当地农户应游客需求在自家门口支个小摊,烧几个小菜,到五花八门的小作坊挤满古道长街,古镇小作坊业的高速发展在增色旅游、餐饮业的同时,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难题。
  由于小作坊业主多为当地农民,普遍存在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生产条件落后、无证无照经营、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薄弱等问题。一边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一边是多数小作坊游离于监管盲区,取缔还是保留?放任还是监管?富阳区市场监管局给出了答案。

“一刀切”行不通探索新路求“蝶变”
  “你来他跑,你走他又把店开起来,两边都累得慌。”之前一段着力推进整治小作坊工作的经历,让龙门古镇市场监管所所长孔令洋记忆犹新。“2014年以前,大部分小作坊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管盲区,生产场所条件差,取证难,无证无照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小作坊业主打定主意与监管人员‘躲猫猫’。”孔令洋说。(下转8版)
(上接5版)
  无证无照经营怎么办?不少人认为应该完全取缔。然而,富阳区市场监管局在实践中发现简单粗暴“一刀切”取缔收效甚微。“监管人员前脚走,业主后脚就开店,不仅监管人力成本极高,且很难完全取缔。更有甚者还可能埋下更大食品安全隐患。”富阳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流通科科长徐宏伟谈到,居民和游客都不满意。原本借市场之机,闲居家中的农民有了补贴家用的“小买卖”,取缔后失了进项自然意见很大。而对于游客来说,游古镇品美食缺一不可,没有了原汁原味的小吃,旅游也就少了味道。
  “‘一刀切’行不通,要遵循市场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经济与监管同步发展的道路。”徐宏伟介绍,富阳区市场监管局通过“边摸排、边宣传、边动员、边整改、边处置”的工作思路,在日常监管中提升了一批,规范了一批,取缔了一批。一批流动摊贩靠固定化经营成为小作坊,至2018年年底,富阳区共有小作坊296家。
  “从最初‘要我改’变为‘我要改’,作出‘富阳经验’。”徐宏伟告诉笔者,针对小作坊整改积极性不高的梗阻点,相关部门施行财政补助激励政策:2017年年底整改完成的小作坊能领到15000元/家补助;2018年6月前完成整改的小作坊补助则为12000元/家。此外,市场监管部门实现审批窗口“一窗到底”“最多跑一次”,整改对象只需依照标准整改完成后递交相关材料,就能领到营业执照和备案登记证。
  据了解,2018年富阳区已有25家食品小作坊被评为“名优特”食品作坊,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小而美”的“蝶变”。

再“难”也得改小作坊整改实现多赢
  场口镇文龙土烧酒小作坊业主徐文龙再也不用跟监管人员“打游击”了,而且对政府监管工作满口称赞。2017年文龙土烧酒小作坊改造正式完成。
  文龙土烧酒小作坊是一所不足100平方米、外形低矮的小房子,外墙醒目地贴着“场口文龙土烧酒”几个大字和酒作坊平面示意图。进入作坊内,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示图。发酵区新安装的锃亮的发酵罐已经投入使用,与墙角放着的旧式木质发酵罐形成鲜明对比,新封的顶子、地面、墙体干净整洁。发酵区、成品区、储存区分区清晰合理,包装好的酒或大罐、或小瓶整齐摆放在展示区,静待酒客。
  徐宏伟介绍,生产环境改造是食品
  小作坊整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区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些可执行性标准。比如墙面、地面要使用便于清洗、能防蚊虫的材料整改,要尽量避免使用木质材料,墙体整改不得低于1.5~1.8米;棚顶最起码要用塑料板;生产加工所产生的废水要纳入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管道等。
  徐文龙说:“烧酒作坊改造花了近7万元,政府又补贴了1.5万元,‘花得起,也花得值’。消除了安全隐患不说,还增加了销售额。整改前销售额为一年4万元左右,整改后就达到十几万元,而且要是有客人现场察看,我也不慌了。”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洪牛堂牛肉作坊、素云红糖作坊以及龙门油面筋作坊等。洪牛堂牛肉作坊业主洪森锋表示,以前做出的牛肉只能“当天做当天卖”,保质期无法保证。整改后,使用真空包装机,牛肉的保质期得以延长,不仅能在当地销售,还能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大大增加了产品销量。整改前牛肉一年营业额大概为20万元,整改一年来已经上升为40万元到50万元。“营业额增加,干劲儿也更足了。”洪森锋说。
  “在美丽乡村,做甜蜜事业,带动美丽经济。小作坊整治后不仅解放了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拓宽了产品销路。目前素云红糖产品通过线下和网店等线上平台销售,营业额从整治前150万元左右,提升至200万元左右。”素云红糖业主申屠素云谈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作坊整治工作还成为邻里关系的润滑剂。徐文龙告诉笔者:“整改前,制酒残留的污水都排入村前小池塘。有一次可能污染比较严重,将邻居家养的鱼都醉晕了,我最后提着礼物上门道歉才获得原谅。整改后,污水统一进入农村地下污水通道,不会带来环境污染,邻里矛盾也解决了。”
  徐宏伟指出,小作坊整改工作并不是“一改定终身”。三年整改计划完成的同时,也会对小作坊日常检查,针对破损、坏旧问题督促业主及时整改。同时,也会对小作坊进行每年至少一次的全覆盖抽检。
  “富阳在整治食品小作坊期间收获的宝贵经验,将在全面推广食品小作坊整改时起到重要作用。”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处长李建雄表示。
  笔者经过龙门古镇一间老屋前,79岁的孙阿婆和她87岁的丈夫正坐在大门口一边剥着竹笋,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自家没做小买卖,但小镇热闹了,我们不孤单,生活也有滋味。”孙阿婆慢慢地说。

□宿志红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