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时代,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新使命

——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侧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4月25日 A5 版)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的主旋律日趋响亮,让大江南北的人们在感受祖国巨大成就的同时,不断蓄积迈步新征程的新能量。在这正能量中,不仅充满了昂扬之气、豪迈之情,更凝聚着冷静而缜密的科学分析研判。
  上周,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上图),主题是“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会间,国内外的食品业界专家纷纷发言解析,企业代表轮番上台演讲,各类媒体现场采访报道,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始办于2009年,每年一届。回顾过去,10年前,恰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乳品行业进入几近崩溃的低谷期,中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焦虑达到高峰,国际食品业界也感到了疑惑。
  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看来,正是依托着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这个平台,10年间,共计486人次的世界各国食品安全专家不远万里前来,与中国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讨论,主题从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从强化过程控制到全产业链安全,从夯实科学基础到实现社会共治,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安全与健康并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轨迹,让世界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态势稳中向好的一步步进程。
  10年时间,见证了中国食品安全由乱而治、稳中向好,见证了中国食品工业的触底回升、健康转型,见证了中国政府守护舌尖安全的积极努力和重要成果,见证了中国食品科技界为国分忧的担当与付出。据统计,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40793家,较上年减少203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万亿元,增速5.3%,低于上年水平。但食品工业利润增速10.8%,利润增速高于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由此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监督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准入为条件,以过程监管为基础,以抽检监测为着力点,以预警交流为纽带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率由2014年的5.3%下降到2018年的2.4%,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有较大提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卢江主任表示,通过积极努力,我国食品安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逐步健全,初步掌握了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分布及流行趋势,开展了百余项风险评估项目,构建起一整套较为完善并且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框架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指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食源性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压力不大。负面舆情危害突出,已成主要问题。在溯源与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政府部门监管及执法模式方面,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需要高度关注、深入思考、积极实践。 (下转8版)
(上接5版)
  相比国内食品,我国进口食品的供应链更加国际化,食品原料生产、成品加工、货物运输等各个环节散布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风险环节和责任主体更加复杂,安全风险也更加难以确定,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这就需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服务进出口企业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食品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大会讨论中,很多与会者分析认为,中国食品工业如今已进入以安全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转型速度在加快,难度在加大,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是因为随着进口的大量增加,食品安全的输入性风险加大。更重要的是,在健康与安全目标指引及“市场之手”的合力推动下,中国食品工业的结构转型,正以价值提升的形式显效。诸多新的食品品类和销售业态,已快速发展成体量庞大的食品工业新增经济板块。其中包括辣条等传统食品、酵素等新兴植物源食品、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功能食品、需求旺盛的老年食品,以及占全国食品市场销售额30%以上的网络销售食品等。
  多位专家强调,在这一时代性的创新浪潮中,围绕新品类、新业态、工艺,食品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法规与标准的完善等矛盾,也将以问题叠加的方式大量涌现。放眼世界,中国始终是全球充满活力的第一大食品制造国和消费国,这就决定了其所面对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挑战,必然是全球难度系数最大的挑战。进入新时代,当我们用科技拥抱大健康产业时,更要用科技创新筑起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长城!

□本报记者 王兆盟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