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众多企业积极参与重大活动保障?

——山东省烟台市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侧记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0年12月05日 A2 版)

  食品安全是一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源泉,考量着城市管理的水平,更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市民的诚信。
  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始终坚持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倾力打造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环环相扣的食品生产安全责任链条,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先后有近20家企业参与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厦门金砖五国会议、杭州G20峰会食材供应,烟台被评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顶层设计筑牢食品安全根基
  保障食品安全,关键在于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烟台市强化组织领导,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食安委主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食安委全体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食安烟台”建设的意见》,将食品安全重点事项纳入全市“三重”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为民服务实事等强化督导调度,全力构建具有烟台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食品安全的背后,得益于强大的保障。烟台市明确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具体负责食品安全监管,探索实施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为严格执法、高效执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19年,全市食品抽检计划44043批次,实际完成各级抽检任务49670批次,达到7.1批次/千人。2020年,预计全年完成食品抽检48473批次。

“打建并举”构建监管执法体系
  食品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打建并举”是烟台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举措。
  严“打”重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近3年来,全市先后开展了30余项专项检查、专项整治行动,把落实“四个最严”贯穿始终。一方面,通过专项整治打击一批。比如在葡萄酒专项整治中,与法国波尔多葡萄协会签署联手打假备忘录,建立了环渤海“6+1”协作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专项整治规范一批。在今年开展的海参专项整治中,组织召开海参产品风险警示会13次,发放规范化生产指南、安全整治通告等3000余份,摸排出未办理登记证的季节性加工海参家庭式小作坊72家,督促新办海参加工小作坊登记证67家。
  共“建”共治,全面开展示范创建。开展“食安烟台”创建活动,引导传统食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构建创新引领、高端制造、质量振兴、品牌制胜的全新食品产业格局。经过5年创建,先后有73家食品生产企业被认定为“食安山东”食品生产加工示范企业,创建了3个省级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200余家企业通过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或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食品放心品牌和示范单位。

创新建立食品可追溯机制
  在食品监管过程中,烟台市全面实施质量安全授权人制度和吹哨人制度。被授权人每半年向所在地监管部门报告其履行职责情况,有效促进企业更好落实主体责任。据统计,全市累计950余家企业实施了质量安全授权人制度,170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吹哨人制度,今年又有50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
  同时,引导企业在市场准入的第一道关口建立追溯体系,严格检查企业进货查验、生产关键点控制、出厂检验及销售等记录,对未建立追溯体系或追溯体系不完善的,责令限期整改。目前,所有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均按要求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规模以上企业和静态风险较高的企业均使用山东省食品安全公共追溯平台,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和部分大型企业等近30家生产单位率先建立了电子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通过构建责任、诚信、监督三大体系,采取示范激励、协同合作、宣传引导等举措,统筹政府、监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媒体等多方面合力,有效推动食品安全由“政府监管”向“社会共治”转变。

□孙洪安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