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提示
落实主体责任 保障从原料到成品全过程安全
学校食堂是预防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场所。为守护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的校园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相关行业协会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就校园食品安全多次发布消费提示,本报整理如下: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食品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要求。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员和从业人员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日常管理。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落实好餐食留样,每餐次每个品种的留样量应不少于125g,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专用密闭容器内,并在专用冷藏设备中存放48小时以上。
食堂清洁卫生。严格按照规定对食堂的设备设施、工具用具以及餐盘、筷勺等清洗和消毒,对售饭台、餐桌椅、水龙头、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表面,要定期消毒。保持学校食堂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加强食堂的防鼠防蝇防虫防尘管理。备齐洗手液、消毒水、酒精等消杀用品。同时,认真排查食堂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每天检测并确认体温正常、身体健康。
注意餐食原料和用水安全。学校餐饮食品及原料、用水应当遵循安全的原则,通过看外表、闻气味、触摸食物质感等方式挑选新鲜卫生的食材,防止购进可能被致病微生物和化学物污染,以及过期、变质的食品及原料;及时清除、销毁超过保质期或腐败变质的食品原料。不采购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等高食品安全风险食材。
严格餐食加工制作过程。食品加工制作应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配餐水果要新鲜,并清洗干净后再食用。接触生熟食品的工具用具,应分开存放和使用。
优化师生用餐方式。供餐可采取错时错峰、送餐到班、分散用餐等方式,延长堂食供餐时间,避免人群聚集用餐。就餐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鼓励提供套餐,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同时,师生须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安全卫生防护;合理的饮食搭配、健康的行为习惯也同样重要。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