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盾 做食品安全忠诚守护者

——记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09月02日 A7 版)

  在4月16日召开的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上,194个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受到了表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以下简称食品所)位列其中。
  这不是食品所第一次站在荣耀的舞台:牵头完成的“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欧盟地平线2020课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科研课题40余项;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3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完成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23项……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食品所扎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结果。食品安全的高精尖人才汇集于此,形成了一支充满战斗力的队伍,以创新务实的科学作为武装,用心用情做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守护者。

像侦探破案一般,探风险
  “我就是喜欢科学探索工作,而且特别喜欢食品安全研究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作。”食品所首席专家张峰研究员如是说。科技的进步需要一定的“功利心”,这种“功利心”不是对个人得失的计较,而是一种更广阔的对人类进步的关注;也需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对一切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
  目前我国已有2000余种化学性有害物被纳入监管目录,然而,化学物质有4亿多种,这些都有可能被非法添加或污染到食品中。海量的化学物质与局限的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的矛盾,是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食品安全挑战。而食品所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技术,精准快速高效地检测出未知新型有害物,就像侦探破案一般。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食品所突破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三大瓶颈:食品未知风险检测技术瓶颈,系统阐明了食品中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规律,开创了食品中未知有害物的质谱发掘及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溯源技术瓶颈,将食品组学引入食品安全溯源领域,研发了过度加工食品的判定及风险溯源技术,推动了食品溯源技术的进步;快速检测核心元件研发瓶颈,将分子印迹技术与敞开式质谱离子源融合,研制出高选择性质谱离子源,实现了质谱关键元件的自主知识产权突破。
  “食品中新型化学性有害物的质谱发掘技术在国际上尚属空白。”张峰介绍说。这些技术在食品安全科学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能够解决不法分子针对禁限用农兽药和非法添加物不断进行结构修饰以逃避常规检测的问题,从而保障公众生命健康。
  科技始终在进步,不同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创新技术给未来的食品安全带来更多期待。

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助监管
  前两年,国外的常温奶大量进口到中国。市场调查发现,国产牛奶的保质期最长半年,而进口牛奶保质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长达一年。同样是液态牛奶,为什么保质期差别很大?除了包装材料、过滤工艺水平的提升,是否有其他安全风险?是否采用了过度加热,带来营养成分的损失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为此,国家认监委委托食品所开展超长保质期牛奶的安全风险鉴别。常规的食品安全检测,一般是去工厂现场检查,但对于进口牛奶,无法实地核查生产工艺,需要通过终产品的检测,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未知风险开展分析。这在检测领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时,实验室就是他们的战场。食品所反复进行技术研讨,在牧场采集大量样本,构建了热加工牛奶安全鉴别模型,筛选出5种过度加热标志物。今年4月,新通过的反食品浪费法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提高食品加工利用率,加强自查,避免过度加工和过量使用原材料。食品所对过度加热的已有探索,为反对食品浪费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8年,欧盟从云南输欧牛肝菌中发现了尼古丁,随即全面下架我国食用菌类产品,食品所紧急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工作,确认尼古丁是牛肝菌的内源性物质,云南牛肝菌成功恢复对欧盟出口;2014年,在“台湾馊水油事件”中,食品所对上百批出口植物油、进口鱼油进行废弃油脂判定,并退运部分产品;2017年“臭脚盐”事件引发公众对食盐安全的担忧,食品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准确鉴定出“臭脚盐”中的主要异味成分,分析了其安全风险,提出控制措施……
  食品所一次次临危受命,食品安全风险探知、防控、处置中总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我国食品安全技术的领航者,在舆情事件中,给政策制定以技术支撑,给公众担忧以定心安抚;一头牵动着国家战略,一头服务百姓民生。“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张峰说。
  此外,食品所还承担了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秘书处食品标准工作组的工作,负责协助开展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标准的立项、审核、征求意见、跟踪评价和发布实施。2019年~ 2020年,启动绿色通道发布食品补充检验方法《食品中匹可硫酸钠的测定》(BJS 201911)、《小麦粉中三聚硫氰酸盐的测定》(BJS 202001)、《小麦粉及其面粉处理剂中苯甲羟肟酸的测定》(BJS 202002)、《小麦粉中曲酸的测定》(BJS 202003),推动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标准化的发展。

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意气足
  食品检测具有基质复杂、有害物质种类繁多、痕量性等特征,且样品前处理过程繁琐,检测周期长,对操作人员能力、素质、耐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一次次实验中不断磨炼,积累经验。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天是常事,更要学会和等待、寂寞打交道。
  张锋以身作则,冲在前,干在先,经常带领员工或研究生加班加点到深夜。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正值孩子高考,远在山东的80岁老父亲冠心病发作住院,但老人家一直瞒着没有告诉张峰,怕耽误儿子的工作。老父亲尽心尽力地支持张峰,并以其取得的成绩为荣。
  团队每位职工和研究生都发扬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女职工许秀丽孩子未满周岁,不吃奶粉,许秀丽出差做研究就带着孩子,然后给老家的姐姐打电话,让姐姐飞到出差地点,帮她照看孩子。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出发,把“协作能力”发挥到最大,团队才会有战斗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食品所是一个团结友爱、意气风发、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与突出成绩的集体,是“舌尖上安全”的忠诚守护者。

□本报记者 靳媛媛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