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医药行业行稳致远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3月22日 A4 版)

  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识。针对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生物医药产业,医药界同仁牢牢把握战略前沿技术,着力新药自主研发,在突破中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已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由2015年4%到2020年已跃升至14%。然而一些重要的原创性设备、试剂以及‘卡脖子’技术还需突破。”在前不久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药监局局长上官新晨表示,应全方位提升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措施。建议加大经费投入和技术平台在生物医药创新能力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如加大对下游应用研究、多元化成果转化能力资金支持,加大对现代制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支持力度等;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家生物医药创新园区,最大限度实现各创新主体合作共赢以及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基地的高标准建设;深化完善与医药创新形势相适应的审评审批机制,推动国家、省级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与医药创新同频共振;强化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
  “与医药创新第一梯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接受采访时谈到,不久前,我国首个自主研发PD-1单抗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因缺乏临床研究患者多样性数据支撑而受挫。“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促进协同创新,鼓励多方发力共同推动新药自主研发,提升我国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他说。
  丁列明建议,从四方面入手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鼓励新药自主研发。一是积极探索以临床价值为主导的多方共赢创新药合理定价机制;二是增进临床研究环节相关机构和专家间的协同性;三是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如降低个人所得税税负、提升政治和收入待遇、提供优越的科研和居住环境等,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加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的税收优惠力度,适当放宽对生物医药初创科技型企业接受投资时设立时间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式等条件限制等,以优质资源助力新药研发。
  据相关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1000余个新药申报临床,47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较“十二五”期间翻一番。“国内创新药企蓬勃发展的同时,创新药企也面临着临床周期长、研发成本高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认为,完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建议增强专利期限补偿效力,至少对于首次上市的创新药,使用化合物专利来申请期限补偿时,其期限补偿效力应能够覆盖该药品所有的适应症,而不仅限于申请时已批准的适应症。

□苏 喆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