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用颜色“说话” 让数据“跑腿”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3月31日 A6版)

  本报讯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根据线索对辖区内某贸易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涉嫌销售未张贴“浙冷链”溯源码的进口冷链食品,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执法人员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并将该企业所赋溯源码从绿码调整为黄码。
  上述为江北区首创实行进口冷链“分级分色”监管模式的真实案例。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江北区通过数字赋能,在全省率先推出该模式,即根据静态风险因素和日常监管情况,将各类进口冷链企业划分为不同等级,并按照绿、黄、橙、红四色码进行动态管理,做到用颜色“说话”、让数据“跑腿”。
  “江北辖区内有600余家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等相关经营活动的单位,但因执法人员有限,面临较大工作压力。”江北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分级分色”监管模式后,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检查,极大提高监管效率,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根据江北进口冷链“分级分色”监管模式,集中监管仓、首站经营户、批发贸易类单位、冷库、非首站食品相关企业等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A、B、C三类。“这三个等级是根据经营业态、规模、项目等静态风险因素综合考虑评定出来的,不同等级企业有不同的监管方式。”江北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监管科科长沈虹介绍,针对A级企业,执法人员会每日进行线上巡查、每个作业日进行现场检查,专家组会每月进行2次飞行检查;针对B级企业,执法人员会进行每月不少于一次的现场检查;针对C级企业,则确保检查每三月不少于一次。截至目前,全区所有进口冷链相关企业均被纳入“分级分色”监管,其中A级风险企业1家、B级风险111家、C级风险485家。
  在进行等级区别的基础上,企业还被赋予绿、黄、橙、红四色码。“A、B、C三个等级企业的初始码均为绿色,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对其依法查处时会立即启动相应的动态等级调整,按照绿、黄、橙、红顺序,依次提高监管频次。”沈虹表示,“如果原先为绿码的B级企业,调整到黄码后,针对其监管频次会提升至每月不少于两次,并会提高相应行政处罚裁量标准。”
  据介绍,绿、黄、橙、红四色码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复调整。经过6至12个月观察期后,未再发生违规违法行为的单位可以向属地市场监管所提出申请,由属地所工作人员结合企业从业人员、台账等管理状况以及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措施等,对现行动态码等级进行核实调整,将动态码由黄复绿、由橙复黄,再由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对属地所调整确定的等级最终进行复核和审定。
  据了解,在“浙冷链”扫码赋码、“分级分色”监管模式下,江北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得以进一步强化。截至目前,江北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浙冷链”溯源码赋码数和扫码数分别为86万余件、110万余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全区未发生重大进口冷链食品安全事故,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平稳有序。

□陈丽萍 刘 雨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