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险”确实有点儿“险”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16日 A4版)

  “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隔离1天领200元,一杯奶茶钱保障1年”……这话要是亲戚朋友说,大家可能觉得他在“吹”,但如果这是保险公司的广告,恐怕就另当别论了。
  疫情形势复杂,被“隔离”并不稀奇。一旦由于各种原因被“隔离”,花几十元钱投保,就能每天领几百元,岂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正是这种想法,近一两年,不少人选择投保各保险公司推出的“隔离险”,使其一度成为“网红”产品。
  自己认为顺理成章的“好事”,却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现实的情况是,理赔的时候,不少人遭遇“理赔难”。
  要么是提交的材料“不合格”,要么就是对“隔离”的理解不一样,反正就是“不赔”。对此,有网友调侃,“隔离险”只有两种情况不赔——“这也不赔”和“那也不赔”。
  不过,保险公司也有“苦衷”。被保险人认为,只要我被“隔离”,你就应该赔付;但保险产品的规定仅限于集中隔离,且只赔付自费支出的住宿费、餐食费等。一个说东,一个说西,自然难免“吵架”。
  其实,“隔离险”赔付难导致投诉多的现象,不难理解,也算不上稀奇。就像人们平时在营业厅办理业务,往往要在好几张单子上签字,但签的是个啥,也并不太清楚,只知道签了就能办,不签就办不了。
  应该说,这样的办事习惯非常不靠谱。凡是需要签字的材料,往往涉及权利、责任和义务,有的甚至涉及钱财。不看就签,吃亏的往往是自己。
  说实话,要求广告表达商品或服务所有的内容信息,根本不可能。不轻信广告,不轻信业务员,只相信合同的真实表达,是避免日后扯皮的最好办法。以购买各种保险产品为例,购买之前,搞清楚“保什么”和“不保什么”,仔细查验合同条款,必要且必须。并且,“事后维权”总不如“事前预防”来得更方便。
  无论是保险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创新,都是必要的,但把握好创新和推广、落实之间的关系,以质取胜,才是最重要的。在经历理赔难、投诉多之后,不少“隔离险”纷纷下架,黯然退场。“噱头”害人害己,虽已被屡次证明,但不知商家今后能否长记性。

□大 山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