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景点”成“网红打卡地”,平台不能坐视不理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8月23日 A3版)

  在8月13日四川彭州龙漕沟发生山洪并造成7人死亡后,不少网友发现此“网红打卡地”实际上是一个未开发景区,属地质灾害点位且多次发生山洪。然而,事发后在多个网络平台仍能搜索到该地点的大量推荐内容,且无危险提示。
  在相关平台上,类似龙漕沟这样高危险系数的“网红打卡地”信息俯拾皆是,检索“未开发景区”“野生景点推荐”“小众旅游目的地”等关键词,更可发现大批高访问量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已难以取悦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相比于领略名胜,他们更期待在旅途中体验独特经历,收获奇趣新知,遇见别样惊喜。“野生景点”迎合了他们“不走寻常路”的需求,也刺激了部分内容生产者的创作欲。一些隐秘风光与小众体验正逐渐通过社交分享平台,走进普罗大众的视线,成为争相打卡的去处。
  殊不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险远之地也往往是人身事故高发之所。正如此次事发的龙漕沟,并非对公众开放的景区,且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本就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奈何有游客抱着种草、侥幸心理,对河道附近设立的警示牌视若无睹,偏向险处行,为悲剧的酿成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这场悲剧本来可以挽救。到龙漕沟赏玩的游客,大部分是从社交平台获悉这一目的地。作为平台一方,对未经过商业开发且存在高风险的旅游景点,在法律上负有内容审核、安全提醒的义务。倘若平台在用户内容发布时多尽一些审核义务,在内容推荐分发时多考虑一点后果,在检索结果中多设置几条温馨提示,或许就能打消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把他们从感性憧憬中拉回到理性现实。
  更让人无语的是,“血的教训”并没有换来相关平台的“痛定思痛”,其中一些危险景点仍占据着社交平台的推荐栏。要知道,用户的各种场景分享,都有可能成为其他用户消费决策的依据。而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并付诸行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平台的信任。以上种种,都暴露出相关平台监管失责的问题。
  目前正值暑假,出游人数仍处高位。相关平台有必要“亡羊补牢”,利用大数据、AI筛查等手段,配合文旅部门彻底清理“野生景点”的内容,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的安全秩序。同时,完善信息甄别审核机制,适当提升准入门槛,制定信息分享硬规则,针对部分用户发布类似误导性信息,作出侵权风险提示,划出法律治理红线,必要时建立“黑名单”制度,筑牢用户和危害信息之间的“防护堤”。这是对广大用户负责,也是对平台长远发展负责。

□孔德淇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