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腿服务也需标准规范护航
近日有媒体报道,随着消费者即时省时需求不断提升,以提供同城取送、代买物品、帮办事务等非标准化的新型服务形式——跑腿服务勃然兴起,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从传统的面对面买卖,到快递行业的横空出世,再到跑腿服务的勃然兴起,只有想不到没有送不到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交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跑腿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31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64亿元。
跑腿服务不断发展壮大,从需求侧看,源自即时需求的爆发和消费升级的加快。跑腿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节约时间的需求,尤其随着收入提高,消费者不仅有意愿也有能力通过服务付费,获得更好的产品与生活,这为跑腿服务厚植了发展土壤。从供给侧看,市场运力充足和物流技术创新,有力支撑跑腿服务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不少跑腿服务企业通过众包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规模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支撑开展大范围、高频次的跑腿服务。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平台,商流、物流、信息流得到了有机整合,实现了供需之间的有效对接。可以说,从“送外卖”到“送万物”,消费者正在逐步养成使用跑腿服务取送物品的习惯。可以想象,这会催生更多个性化的非标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服务类型横向延展。
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跑腿服务还存在一些短板,如门槛低、流动性大,有的企业今天开门大吉,明天就关门停业。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关于支持跑腿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但目前尚未对此类服务进行清晰的行业界定和服务类型划分,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相当缺乏。这不仅不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不利于跑腿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等不良现象。
笔者认为,跑腿服务看似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新型服务形式,但也需要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跑腿服务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其在法治框架内发展。其次,应构建适应跑腿服务新业态发展的监管机制,加大跨部门联合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的作用,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加强自律,在严格践行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自觉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持续在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发力,更好满足消费者精细化需求,进而壮大跑腿经济。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