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广西加快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浅议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5月18日 A8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2021年,广西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包括特色中医药、民族医药在内的生物技术产业等九大领域,加快布局推动,助力中药材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2022年,全区中药材产业(不含林木类药材)种植面积203.5万亩、产量72.89万吨、产值99.9亿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9.06%、19.06%、33.8%。

中药材产业发展拥有三大明显优势
  政策支撑扎实有力。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全区中药材壮瑶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广西“十四五”中药材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大力实施良种“育繁推”、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并将中医药壮瑶医药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推动开放发展,为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广西有“天然药库”之称。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全区已查清中药资源7518种,居全国第二。广西还素有“天然温室”之誉,全区各地都可以种植优势特色道地药材,罗汉果、八角等药材产量占全国80%以上,穿心莲、青蒿等多个区域特色药材产量占全国60%以上。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着大量民间药单方验方,以壮瑶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基础扎实。被誉为“中国南方药都”的玉林市,其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量位列全国第三。
  产业发展基础厚实。“十四五”以来,广西重点打造了桂东大宗及名贵道地中药材区、桂南大宗传统道地中药材区、桂北特色优势道地中药材区、桂西特色多样道地中药材区、桂中传统道地中药材区五大产区。累计建设了全州县等20个中药材基地示范县,建成31个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自治区药监局与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文化和旅游厅等合作共建了50个中药材示范基地、16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19个“定制药园”。

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三大挑战
  良种繁育与推广的挑战。广西育种力量较薄弱,商业化利用少,适宜推广且产量高、药性强、稳定性好的品种不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足,优质种子种苗仍然缺乏。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大多数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广西作为中药材资源大区的优势仍未能很好转化成产业优势。
  传统生产方式的挑战。广西中药材栽培管理仍较粗放,罗汉果、穿心莲等大宗类优势药材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供给不足,多数中药材品种人工驯化栽培历史较短,种植技术模式还不成熟。全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占比只有30%左右,而部分先进省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已占全省种植面积的60%以上。
  三产融合发展的挑战。广西产地药材大都简单去杂或晾晒后出售,很少精选分级和包装。精深加工严重不足,尤其是药食同源品种,大部分品种尚未作为养生食用产品进行开发创新,很多只取药用部分,造成了非药用部位的资源浪费。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全区仅171家中药企业,近七成企业年营业收入不到1亿元。大部分中药生产企业品牌小而杂。

高质量发展应抓好五大关键环节
  健康中国建设给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市场,要紧抓机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抓准五大关键环节,推动广西中药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紧扣优势特色,优化发展布局。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好“一县一品”和“一品一产”战略,提升创建中药材产业园、示范区、特优区,打造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中药材全产业链。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促进全区中药材壮瑶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的23个优势道地品种、14个地方优势特色品种、7个市场潜力大品种、6个地方特有保护开发品种。优化生产模式,发展“粮+药”“林+药”“果+药”等套种模式,提高产业效益。
  二是强化科研创新,完善繁育推体系。整合全区中药材产业技术人才力量,推动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药用植物园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体系,成立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农、林、医(药)类高校增设中药材相关专业。保障野生资源永续利用和药材的优质生产,加快选育、提纯复壮一批药材新品种。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强化良种推广保障。
  三是做足桂味文章,打响广西品牌。围绕“桂十味”道地药材和31个广西区域特色药材,打造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西名牌,打响广西中药材“拳头”产品。充分发挥广西丰富的药食同源动植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并争取更多品种列入国家“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目录。加快推动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广西中药壮瑶药材产业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发挥玉林“南方药都”的市场信息采集及资源配置功能,强化产业信息服务推动产销对接。
  四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融合发展。引进培育、做大做强中药材龙头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的产地初加工,建设一批“种养+产地初加工+专业化储存”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大力推动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创新升级等,打造一批“桂”字号中成药拳头产品。用好广西“长寿之乡”品牌资源,持续推进中药材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办好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和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融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广西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发展。
  五是严格协同监管,完善质量体系。建立多部门分头负责与协同监管机制,健全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强化药材质量监管及结果运用。加快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等级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中药材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强化道地产区环境保护,扶持推广林下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严格农药、化肥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推动全过程质量可溯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管局王代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黄予慧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