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脱贫攻坚战

——记青海省工商局干部张永红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11月17日 A2 版)

  从西宁出发,往西南约70公里,从高速路走到乡间小道,再拐进山路,才能到湟源县大华镇后庄村。从2015年10月开始,青海省工商局干部张永红来到这里,从一名工商干部变成村里的第一书记。

脱贫,难在转变思想观念
  “这是个商品化程度很低的村落,生产方式高度雷同,结构单一。”初来乍到,张永红将后庄村120户农户走了个遍。他发现,在后庄村,几乎没有养鸡的人家。通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原来村里有养鸡专业户,但一场鸡瘟下来,鸡全遭了殃,而农户开展养殖业的信心也打了折扣。
  没有信心开拓市场,没有信心通过养殖业增加收入,生产经营以农户单干为主,村民们日常甚至还有以物换物的交易习惯。这种长期封闭和落后的生活让村民们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最重要的是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让村民想富、要富、求富。张永红意识到,只有观念更新了,外面的新鲜事物被后庄人接受了,才能最终恢复这个村庄的“造血”功能,从而摆脱贫困。张永红琢磨,得先带着大家给村里找个产业。

脱贫,重在找准致富项目
  后庄村耕地以梯田和山坡地为主,梯田约1000亩、山坡地约800亩,农民主要种植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燕麦等传统农作物。贫瘠的自然条件让村民们忘了山里出产沙棘和各种菌菇野菜。在张永红看来,后庄村有着天然的生态养殖条件,只要把贫困农户、土地、市场、产业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基地做强、产业做大、群众增收的脱贫目标就不是梦。为此,他决定,着力开发绿色生态种养殖产业,为村民和贫困户建一座现代化养鸡场。
  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通过对45户农户家庭入户调查,实地查看、测算,了解贫困原因。经过公示、民主评议等程序,后庄村识别10户为贫困户、贫困人口27人。
  随后,张永红牵头组建湟源厚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湟源昌顺种植专业合作社。湟源厚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项目、跑审批,建立一个生态养殖场。“通过合理选址、做好消毒、综合配套等一系列工作,然后科学养殖,提高鸡群存活率和生产效率,养鸡场可当年实现收益。”张永红盘算。
  但是养鸡场不是一天能建出来的。张永红带着村里选出的理事长马宝元开始跑项目,找资金。让马宝元感慨的是跑项目的40天时间。“跑到第三天,我就有些打退堂鼓。我跟张书记说,算了,这么大的项目一定跑不成。这么多家单位,人家一定不会搭理我们这个小乡村。但张书记却带着我一家家说明情况,没想到这么快的时间,养鸡场就建成了。”

脱贫,贵在坚持务实行动
  原来的后庄村,没有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别的村都有村民文化健身广场,后庄村却一直没有。”这是张永红刚到后庄村时,听到最多的村民愿望。这个愿望由青海省工商局来实现。当年,省工商局从办公经费中节省20万元,开建后庄村村民文化健身广场。广场的建设全部由村民完成,为村民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在得知后庄村的残疾人贫困户出行不便等实际困难后,省工商局又拿出办公经费,为村里的45名残疾人购置了轮椅、拐杖、助听器等慰问物资,省工商局局长王定邦带领工作人员登门亲手送到残疾人贫困户家中,使残疾人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一书记工作做得好不好,省工商局说了不算,村干部说了也不算,全体村民说好才是真的好。现在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时间真的不够用,我必须对大家负责,必须留下来,必须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张永红在刚建设完工的养鸡场边和乡亲们忙碌着边说。
  2016年,张永红干满一年第一书记后,主动向省工商局申请,再在后庄村扎根一年,继续带领后庄村村民致富奔小康。

□忠 田 玉 玲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