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墨”与“细磨”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7年03月30日 A4 版)

  笔者很早以前听过一个趣闻:著名作家海明威曾经用一只脚站着写文章,为的是紧张的状态能迫使人简短地表达思想,等要修改作品时,他则坐在安乐椅上,因为这种舒服的姿势有利于删去多余的东西。细细想来,无非就是写作时要善于提炼,惜墨如金;修改时要“细磨”,使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文学作品贵在简练,新闻写作亦然。
  作为编辑,笔者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稿件,其中不乏故事性强、吸引人眼球的好作品。面对这些来稿,编辑有自己评判稿件质量的标准:一篇好文章,不在于篇幅大小、字数多少,最重要的是用精练的语言,揭示新闻事件的主题。所以编辑部在回复作者时经常说的便是“稿件短些、再短些”,这是希望作者“惜墨”。但短文章不好写,文章要有思想,文笔要简练,逻辑要清楚,所以好文章还要经过“细磨”。
  本报刊登过一篇名为《我国首件声音商标获初步审定》的文章。作者把繁杂的素材提炼得“精”,把“死”材料写活了,让人读后感受到消息的新闻价值和生命力。声音商标获初步审定,这是我国商标领域的一件大事,声音商标由于没有直接感受,就更是个新鲜事物。作者没有用过多的文字去叙述,而仅用短短400多字就写清了我国首件声音商标“出炉”的基本情况。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读后觉得声音商标也能如此“栩栩如生”,这正是惜墨如金的范文。
  一篇好文章离不开精心打磨,古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之说,写文章要有锤字炼字真功,要有反复推敲精神。拿本报获得第三十届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三等奖的《小“囍”字彰显大作风》一文来说,就是一篇经过“细磨”的佳作。作品通篇只有563字,围绕改作风、优服务这个切入点,用现场新闻的写作手法,介绍某县工商局在政府部门简政放权、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急群众所急,贴心为民服务,使服务对象感受到了商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大效果的情景。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事例,反映出工商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此文修改见报过程中,作者和编辑一起精心“细磨”,反复推敲,删去多余累赘的文字,把推介工作经验的枯燥内容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并在制作标题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在一“小”一“大”上做文章,使人有阅读的欲望,文章得到很大的升华。
  我们发现,有些作者在写稿中,习惯面面俱到,总爱“穿靴戴帽”,不忍“割爱”,只是为了拼凑字数而写一些可有可无的文字。本来立意不错的文章,由于没能删繁就简,精心研磨,中心意思表达不清,让人觉得十分牵强。这里不妨听听文化大家鲁迅先生的忠告:“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正所谓“削去冗繁留清瘦,画得生时是熟时”。

□李 翔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