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情怀
——两会采访随感
随着今年两会的闭幕,作为上会记者,报道任务已基本结束。回忆过去半个月里跑会场采访与会委员,查资料,写稿件,感慨良多,收获不少。我就这次上两会谈谈采访的体会。
打有准备之仗
这次两会采访报道,我是初次上会,是一个新兵。因此,对我来说,是个考验,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
两会报道犹如一场新闻战,在上战场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决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除了必带的采访工具外,更重要的是“脑子里”要有所准备。我这次是负责政协会议的报道,以往报纸是怎么报道的?最重要的是,今年上会我打算写些什么,怎么报道?围绕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全国政协网、关于两会《中国工商报》往年所报道的版面以及其他媒体有关政协会议的报道内容,对做好报道有了大致的概念。
接下来,我梳理了近半年来工商、市场监管系统已发生和即将做的几件大事,如一些重要法规、措施的出台,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等。随后,我列了一个表,算是预备选题,并做了一定的背景了解,以便在两会期间重点关注。事后证明,这个准备工作非常必要。我写的《为振兴实体经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都是因为有了前期的准备,才能很快成文。
责任是驱动力
在两会期间,发出工商好声音,是我作为中国工商报记者的责任。为此,我每天关注政协网更新的大会发言和提案建议,只要是与工商、市场监管有关的都一一查看。《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我反复认真学习,重点关注与工商、市场监管工作有关的内容。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对我启示很深: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每一个数据都是千千万万工商干部辛勤付出和用汗水取得的。当时,我便决定要把这些写进稿子里。在委员的提案和会议发言中,我也发现,有很多委员对商事制度改革是非常肯定的,同时对工商部门的改革措施非常欢迎,他们真心希望改革进一步推进,让创业发展环境更加宽松便利。于是,我联系采访了多位专家和工商界人士,查阅了最新的有关商事制度改革的文章、数据,撰写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政协委员期待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受到系统内外的好评。“实体经济”是今年两会期间热词之一,在如何振兴实体经济的讨论中,我注意到很多委员提到了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由此,我写了《全国政协委员建言:为振兴实体经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针对委员们热议的金融消费问题,我结合工商职能写了《金融消费须加强法治保障》,均引起良好反响。
抢抓提问机会
对上会记者而言,能够在直播现场争抢到提问,既是难得的采访机会,也是一份殊荣。今年两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召开专场记者会,主题是备受各界关注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几天前,记者就从同行热切的探听中,嗅到了浓烈的“火药味儿”。
为了抢到话筒,各媒体上会记者早早赶到会场,占据有利位置,力争多点开花。下午3时,张茅局长走入发布厅。商事制度改革在过去几年中取得哪些成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宽进严管”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个个问题体现了商事制度改革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关注,反映出改革红利惠及到社会方方面面。记者从同行的提问中,真切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于工商部门的殷切期望。
“请这名男记者提问!”终于,随着主持人的话音,话筒递到了我们人大新闻采访记者李晶的手中。“现在有一些企业反映自己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往往是一时疏忽,没有及时进行年报,主观过错并不大。但是进入这个名录以后,企业贷款、招投标、签合同,乃至企业主个人出行、买房买车、子女上学都会处处受限,感觉惩戒范围太宽,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一些阻碍。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情况,下一步对完善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有何考虑?”现在回忆起现场的抢抓提问机会,虽然用时不长,但这既是报社上会记者全力以赴的努力结果,也是多年来《中国工商报》在工商和市场监管领域不断挖掘、持续关注改革热点、服务于全系统工作宣传大局的体现。
辛苦并快乐着
两会报道确实很辛苦。海量信息的冲击,每一分钟都在更新,这就要求记者要迅速甄别抓住有效信息。代表、委员驻地分散,记者就要不辞辛苦地赶场;“脑袋里装着热点话题,怀揣着代表、委员名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采访两会记者最真实的写照。为了采访一位委员对一项措施的看法,我就专程赶到位于北五环的工商联委员驻地。那天,正好是开联组讨论会,按照会议纪律,委员开会期间是不接受记者采访的。我只好老老实实坐在记者席等着,眼睛紧紧盯着准备要采访的委员。大约一个小时后,那位委员起身准备离开,多天的采访使我已有经验,他可能是去洗手间。我便守在会议室门外。果然,几分钟后,他走过来,我连忙迎向他问出了我的问题,这位委员耐心接受了我的采访。虽然最后文章中出现那位委员的地方只有一句话,但这个过程,作为记者是开心的,因为遵循了真实、独家的原则,写的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是实实在在采访得来的。
有记者同行说:“记者是最可以滋养理想主义情怀的职业。希望无论在两会内外,我们能够继续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作为报社一名“老编辑”,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是的,在时代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但只要形成合力,也能用手中的笔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鼓与呼。感谢媒体人这个职业,让我始终与时代同行。
□本报记者 张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