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与实践中升华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7年03月30日 A7 版)

  去年9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去往四川省成都市的征程,来到了成都市高新工商局跟班学习。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一样,以一个小学生的姿态,带着平常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如何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经过半个月的学习,收获是沉甸甸的,心里是美滋滋的。
  在推动企业年报工作方面,做到“两个融入”。成都市高新工商局积极争取政府和部门支持,将地税、国税、商务、文化、社保、公安等部门以及属地街道办事处纳入年报协调机制内,定期召开年报工作协调会,借助政府目标督查办的工作平台进行考核,形成协同监管的机制框架。当地重点做了“两个融入”:一是融入工商各业务监管工作,在企业变更、换证、拍卖合同备案、评先争优活动等工作中,将企业是否进行年报作为必要的提示和考察项目,自始至终将企业年报查验贯穿于处室和市场监管所的业务范围内。二是融入许可和审批部门监管工作,发挥政府部门协同监管职能优势,向其他许可部门进行催报任务分派。
  在“双随机”抽查工作中,做到“三个打破”。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制定了“双随机”实施方案,在公示信息抽查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企业公示信息抽检作业指导书》,建立了抽检名单标准化编码、抽检企业信息网络筛查、行政处罚比对、档案查询等工作制度。当地将随机和专项整治行动相配合,整合执法资源,以“双随机”抽查为抓手,以“三个打破”为突破口,改变了传统行政执法单一的监管模式。一是打破原有属地管理模式,将全局执法人员不分区域、不分地域、不分管段地安排参与抽选;二是打破业务分工模式,工商、食药、质监执法人员不分专业、不分岗位、不分业务参与抽选;三是打破指定分派模式,将执法人员和被检企业名单录入电脑进行随机抽选,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全程“阳光监督”。通过“双随机”抽查与专项行动相互配合,将协同监管的“面”与执法办案的“点”进行有机结合,逐步完善了监管与执法的协同机制。
  在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方面,做到“1234”。成都市高新工商局以商事制度改革统揽全局,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创新理念,在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水平、推动协同监管上做到“一个基础”“两个框架”“三个着力”“四个方向”。即:以部门机构改革为契机,奠定协同监管的“一个基础”;以抓好企业年报和经营异常名录管理为中心,形成协同监管的“两个框架”(机制框架、运行框架);以强化工商职能职责为重心,为辖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做好协同监管“三个着力”(着力优化登记窗口服务、着力统一投诉资源、着力整合执法资源);以做好事中事后监管为目标,丰富形式和内涵,引导监管向“四个方向”(树立企业信用监管的外在形象、规范企业信用监管的制度建设、克服基层不好监管的难点、引导监管与社会共治兼顾)发展。
  在协同监管和社会共治方面,引导第三方协同监管。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引入信用监管的标志,树立企业信用协同监管的外在形象,注重信用监管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将企业信息公示和列入移除经营异常名录办理流程进行公示,树立协同监管的权威性,形成上下合力,引导协同监管向社会共治方向发展。一是培育和扶持第三方评估等民间机构,尝试主动将协同监管的结果先期引导到辖区行业协会、公证机构、专业市场等特定行业或场所,定期发布“红黑榜”,让失信违法者受到社会和市场的必要惩戒;二是在协同监管工作中,引入服务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依法参与,引导企业或交易相对人向第三方机构寻求专业咨询或帮助,消除自证“困惑”,最终达到社会共治的目的。
  从成都交流学习回来后,我总结了几点需要借鉴的经验。一是借鉴成都经验,指导区、县两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争取当地政府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建立企业年报协调机制,将年报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督查事项,推动企业年报工作。二是借鉴成都经验,出台可操作性的方案,将“双随机”抽查与专项行动有机结合,逐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三是借鉴成都经验,做好涉企信息归集共享与协同监管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工商局 梁芳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