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低小散”监管难题 发挥“眼睛”和“助手”作用
食责险“宁波模式”探索提高社会共治水平
食品安全责任险(以下简称“食责险”)是承担食品生产经营者民事赔偿责任、保障消费者权益、抵御食品安全风险的一种产品责任保险。
11月18日,从2020年“服务监管共建食安”浙江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现场会上获悉,自2015年宁波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进食责险以来,已逐步构建起“共保体+风险基金”“公益+商业”“服务+防控”架构的食责险“宁波模式”。截至目前,全市食责险累计保费8577万元、保额237.72亿元,规模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日前,《浙江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推进方案》出台,食责险“宁波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得到复制推广。
“共保体+风险基金”双重保障
为有序推进食责险工作,宁波成立了由中国人寿财险等5家保险公司共同组建的食责险共保体,实现了风险共担、普惠共享,统一、规范、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保险机构将风险管控与服务监管有机结合,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眼睛”和“助手”。据悉,共保体组建了协管队伍,定期对投保单位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巡查,并将出险情况与保费费率挂钩;自主开发“宁波市食责险风控系统”,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对风险等级很高且不改进的企业,及时报告监管部门依法处置。截至目前,全市500余名保险机构食品安全协管员累计提交风险评估报告4.5万余份,发现问题8522起。
宁波创立了全国首家民办非企业组织“宁波市公众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运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运营服务中心”),搭建风险实验室,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食责险的事前风险预警、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工作。截至目前,运营服务中心共有效处置食品投诉举报1649起,经济赔偿317.84万元,有效处理率达100%。
为加强食责险资金管理,运营服务中心设立了食责险风险基金,“我们将历年公益食责险保费的盈余部分全额计入,专项用于重大理赔准备金、政府监管部门购买食品安全第三方服务、食品安全宣传培训等工作。”运营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宁波还配套出台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风险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风险基金的来源、管理、使用及监管,保障基金依法、公开、高效运营。目前,风险基金总额3698.9万元,已使用风险基金1389.4万元,使用率达37.6%。
“公益+商业”双轮驱动
针对高风险民生领域,宁波主动布局食责险公益险,兜底守住安全底线。具体来说,就是由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为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养老机构、建筑工地食堂、农村聚餐点等社会影响面广、用餐人数多、安全风险大、主体承受能力弱的领域和单位,以及责任无法明确的区域性、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购买食责险公益险,覆盖10余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政府食品安全公益险全覆盖,累计保费7388万元,提供保障35.5亿元。
同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行”的原则,引导重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主投保商业险,并通过创新“1+X”食责险商业保险体系(“1”为一个主险,“X”为定制附加险),按需定制保险产品,将保险责任扩展到食品召回、退货、补救、无害化处理、安全预防及销毁等重点环节,基本涵盖了食品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常见风险。宁波蔬菜批发市场、宁波牛奶集团等重点单位,东部银泰城、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宁波大学云创小镇等高校餐饮街均投保了食责险商业险。
鄞州区印象城广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印象城自2018年开始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截至目前,广场内60余家餐饮租户已全部完成投保。“食责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就餐纠纷,还能时刻督促我们不断提升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广场内一餐厅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商业险投保单位达5114家,累计保费1189万元,保额202.22亿元。
“服务+防控”双管齐下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食责险为市场主体纾难解困发挥了有效作用。期间,运营服务中心为全市1813家投保餐饮企业提供了2个月的免费延期服务,并赠送传染性疾病保险,累计减免保费43.7万元,提供保障3000万元;向1.6万名外卖骑手赠送约9.6亿元保障的法定传染疾病“守护安心”保险,切实帮助市场主体防控疫情,助力尽快复工复产。
宁波还将食责险引入青年农创客、农村电商等新型食品产业中,创新农安险、电商险等食责险独特险种,运用保险机制提前参与新兴食品产业的风险保障,减轻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食品新业态的发展保驾护航。
宁波市食安办副主任、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元刚表示,接下来,宁波将继续健全风险基金管理制度,拓展风险基金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拓展商业险覆盖面,特别是重点企业、连锁经营单位等,强化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积极探索小餐饮、小作坊等业态的食责险保障路径,力争通过保险手段助力破解“低小散”监管难题,从而提高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救助水平,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王 昉 李逸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