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制定方案 强化服务理念 坚持疏堵结合
高台食品加工小作坊综治经验在全省推广
甘肃省高台县创新监管模式,坚持“整顿规范一批、打击取缔一批、提升改造一批”总体思路,严格执行加工选址合规、布局流程合理、设施设备达标的三大审查标准,探索实施“一坊一档管理、风险分级管理、主体责任约谈、产品质量检验、专常结合监管”五项措施,着力打造高标准食品加工小作坊,切实规范食品加工经营行为。
日前,在甘肃省落实食品生产主体责任工作推进现场会上,高台县食品小作坊综合治理提升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广泛深入调研 科学制定方案
为确保食品加工小作坊底数清、情况明、便于监管,高台县结合全县食品小作坊登记、清理和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从生产加工环境、工艺流程、加工业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分类建立了食品小作坊“一坊一档”基础档案172份,详细掌握了小作坊的数量、产品种类、基本条件、质量安全状况等情况。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根据全县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高台县制定印发了《食品小作坊综合治理三年(2019-2021)提升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用力方向、着力重点和保障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重点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
强化服务理念 严防风险隐患
高台县借鉴食品生产企业许可审查模式,制定出台了《食品小作坊登记加工类别及范围》,统一委派小作坊核查组审查核查,设计制作了7种业态食品小作坊流程布局图13张,供基层市场监管所和加工经营者参考。对申请新开办的小作坊全程介入服务指导,并严格按照加工区域、原辅料间(库)、洗消间(区)、储存间“四分离”标准改造经营场所。重点把好“五个关口”:一是把好选址和施工图纸关。根据小作坊经营者需求,安排监管人员实地查看经营地址,并对发展前景好的小作坊建议选择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的房屋;对小作坊经营者提供的《生产加工场所平面布局图》进行审查修改,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各类专间。二是把好工艺流程关。审查人员对照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现场指导业主合理安装摆放设施设备,优化工艺流程、科学布局,实现了生产现场整洁、有序。三是把好污染源头关。借鉴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和相关卫生规范要求,通过安装人流通道风淋门、设置传递窗及物流通道、铺设排污管道等措施,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四是把好食品添加剂使用关。设置食品添加剂专间,在采购食品添加剂时必须索取票据并记录备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按照食品安全标准GB 2760规定限量添加。五是把好原辅料及成品储存关。合理设置原料储存间和成品暂存间,按规范要求配备防蝇、防鼠、防潮、防尘及温湿度控制等设施。截至目前,高台县已完成120家食品加工小作坊提升改造,对有升级空间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开展帮扶指导,引导其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已建成非发酵豆制品、糕点类制品等准生产加工企业3家,涌现出了“罗城面筋”“乡里娃”等地方特色食品。
坚持疏堵结合 解决监管难点
针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中的难点和堵点,高台县制定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风险分级动态监管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实施分类整治、分级管理,逐步整改规范。建立激励奖惩机制,按照评定等级,通过提供免费产品检验、增加监督检查频次等奖惩手段,达到“要我改”向“我要改”的转变。开展集体约谈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督促其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食品安全承诺书》,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清单》,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查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和义务。加大食品加工小作坊产品质量抽检频次,完成监督抽检176批次、快速检测238批次。严格落实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三定”原则和网格化、痕迹化、信息化、公开化监管模式,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对不符合生产加工条件小作坊依法取缔10家,清理、变更66家。为符合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开通电子追溯平台,允许其按要求对所加工的食品张贴标签标识,定量包装后对外配送销售,严禁未按规定改造升级的小作坊店外销售,倒逼食品加工小作坊主动升级改造。大力实施“互联网+透明车间”工程,督促130家食品加工小作坊注册加入“陇上食安”智慧监管平台,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有效增强从业人员守法经营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
□冯 伟 万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