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福建省推行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做法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8月13日 A3版)

  福建省近日在全省范围内创新推行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旨在破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繁重与监管资源保障严重不足的矛盾,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加快实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这是福建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和制度的重大创新。
突出全领域覆盖 创新推行一体化管理
  福建省制定出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表(第一版》)《福建省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类型划分标准和分级分类指标体系(第一版)》,坚持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相结合,实施产品、企业和区域风险研判“三维一体”管理。
  科学划分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类型。制定福建省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类型划分标准,实现工许获证企业和非工许获证等工业企业全覆盖。积极构建分类定量指标体系,设立6个一级指标,细分为1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全面涵盖市场监管部门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职能各链条的信用信息,既重点突出企业产品生产许可管理、监督检查和产品质量抽查、追溯召回、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质量举报投诉及违法处罚等核心内容,又吸收注册登记、信用公示等通用信息。试行安全风险初始基准分析,将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类型划分为较低风险(A类)、中风险(B类)、较高风险(C类)、高风险(D类)。
  积极探索区域产品质量安全信用风险分类。根据不同风险类型企业集中分布状况,将不同区域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划分为较低、中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区域,结合电子地图应用进行可视化展示,做到区域风险分布状况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紧扣全链条防控 创新实施差异化管理
  福建省围绕安全风险全链条防控,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依据分级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管理,及时精准高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
  创新实施产品质量差异化精准抽查。积极运用分级分类结果,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较低且近两年抽查都合格的A类企业,实行“无事不扰”,试行该类产品一年内免于例行抽查,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对B类企业正常抽查;对风险等级较高的C类企业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批次;对高风险的D类企业实行严查严管,大幅度提高产品抽查比例、频次和产品批次。
  创新试行工许获证企业“双随机、一公开”差异化监管。在管理系统中对A类企业名称标注蓝色,实施相对宽松监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B类企业标注黄色,实施正常重点监管;对C类和D类企业分别用橙色、红色标注,进行预警提示,实施重点监管和最严监管,加大检查频次,督促企业保持获证条件。
  预先防范化解企业和区域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设置企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逾期、产品质量抽查连续不合格、严重违法失信和风险类型异常变化等监测项目,加强预警提示和综合研判,分别采取行政指导、行政约谈、随机抽查、现场检查、专项整治等分类处置措施,及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针对不同时期企业、区域质量安全风险状况“体检问诊”,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通过质量形势分析会,推进“提质强企”质量技术帮扶行动,及时排险除患,推动质量提升,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坚持全方位构建 大力推动多元化治理
  注重开放管理,推动系统集成,全面构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行政监管“四位一体”产品质量安全多元化治理模式。
  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分级分类管理体现工业企业履行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等重要内容。将抽查不合格、拒检、行政处罚等质量违法失信行为信息依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福建)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激发企业质量内控能力和创新活力,推进产品质量源头治理。
  推动部门联动监管。分级分类管理在内部贯通相关市场监管执法业务内容,在外部既采用政府其他行政部门监管执法信息和“黑名单”信用信息,又吸纳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保障分级分类结果科学客观公正。拓展分级分类结果应用,在涉及工业企业的政府质量奖、标准贡献奖推荐评选、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把分级分类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C类、D类企业审慎对待,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信用监管长出牙齿。
  展现社会监督力量作用。支持加强社会监督,积极通过消费者投诉举报、企业舆情和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管控,推动社会共治对安全风险实施刚性约束。

□黄惠火福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