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假劣农资毒瘤
春分时节,春耕生产进入关键时期。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七部门启动春耕备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
假劣农资堪称农业发展的“毒瘤”。假种子发芽率低、品种混杂,导致农民错过最佳播种时机,一年辛苦付诸东流;农药违法添加或含量不足,无法有效防治病虫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肥料养分不足,土壤肥力难以提升,影响作物生长。假劣农资不仅损害农民经济利益,还严重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假劣农资屡禁不止,表明农资打假整治既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治理这一顽疾,既需短期内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也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专项整治要发挥多部门联合、力量集中的优势,精准发力。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排查,重点盯紧城乡接合部、农资经营集散地等监管薄弱区域,以及过往问题频发的企业。严格审查生产经营资质,督促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核查产品购销记录,从源头和流通环节入手,把假劣农资拒于市场之外。针对不同问题,实施分类治理,加大抽检力度,一旦发现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形成强大威慑。
专项整治是重拳出击,常态化治理才是治本之策。要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配合,建立完善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执法无缝对接,凝聚强大监管合力。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农资质量追溯体系,让每件农资都有迹可循,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产品。同时,强化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农资打假,任重道远。农资打假是维护市场秩序之战,更是保障民生福祉、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之战。当法治的利刃高高悬起、技术赋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凝聚成强大合力,既打赢攻坚战,又打赢持久战,假劣农资定无处遁形,增产增收才能成为现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才能守牢。
□钱立功